臘月十二晚上,一場雪悄悄降下,染白了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陽坡村。
第二天一大早,村民雷月愛就“嘎吱嘎吱”踩著雪,匆匆趕往村里的電子元器件村級加工點。擱在前些年,可沒人起這大早,都窩在家里貓冬呢。脫貧攻堅這些年,水泥路通往山外,自來水進了農家院,村民們的精氣神都變得不一樣。這不,陽坡村人今年又搞起了新名堂——“坨坨”。
在當地方言里,圓圈狀的東西都被稱為“坨坨”。村民們口中的“坨坨”,其實是一種智能變壓器的元件,不過半個手掌大小,金色的銅芯線緊密纏繞。加工點空間不算大,長桌上整齊碼著待加工的元器件。雷月愛和幾個村民坐定,熟練地纏起“坨坨”。
“‘坨坨’加工工序相對簡單,把銅線繞制到磁芯上,只要圈數夠、纏得緊且貼合就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派駐陽坡村第一書記韓庚說,持續數年的脫貧攻堅補齊了短板,但接下來穩定增收任務艱巨,“我們把‘坨坨’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首選,在陽坡村成立了加工中心,村民們沒事就來領任務,拿回家自己做。”
“纏一個能得幾毛錢。”從一上午只做出十來個次品,到如今不到10秒鐘就能做好一個成品,51歲的雷月愛進步可不是一星半點,“我一天能纏300個,時不時地還到外村加工點去講解示范。”
和雷月愛一樣,今年48歲的李俊蓮也早早地“上了道”。“以前在村里能干啥?谷子、豆子、山藥蛋,年年種這‘老三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李俊蓮一家搬到了縣城邊的升輝小區,“門口就是孵化園,早上去車間上班,中午回來給孩子做飯,啥也不耽誤,去年復工復產后,一個月平均能拿3000多元。”
李俊蓮所說的孵化園,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幫扶中陽縣建立的科技園,目前已進駐企業50多家,其中不少是北航的校友企業。中陽縣一方面大力吸引更多企業前來落戶,一方面依托孵化園里的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僅“坨坨”一項,就帶動600多貧困人口成為“熟練工”。
“前幾年的脫貧攻堅主要是解決要素支撐‘有沒有’的問題。現在進入鞏固拓展階段,主要解決發展能力‘強不強’的問題。”在中陽縣掛職副縣長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處副處長田原說,群眾自身發展能力提升,是貫穿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全過程的支點,“產業和就業則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中午,雷月愛趁著休息的空當,在手機上下單買了床上用品三件套。“手頭寬裕了,這不是快過年了嘛,置辦一套紅床單,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