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萬事日相催。濃濃的年味還未消散,春天的氣息就撲面而來。在江淮大地,從淮北平原到江南水鄉,從大別山到皖南山區,廣袤的鄉村已掀起了春耕備耕熱潮。這是我省奮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鄉村振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的一環,鄉村振興是我國今后“三農”工作的重點,今后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鞏固和拓展脫貧成果,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歷史使命。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我們必須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讓江淮大地綠水青山春常在。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必須聚集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的殷殷囑托,進一步弘揚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奮力推動安徽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余曉林)
圖為合肥市廬江縣礬山鎮石峽村田園風光。近年來,廬江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礬山鎮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村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本網通訊員 周躍東 攝
產業興旺民更富
立春以來,氣溫不斷回升。春節期間,很多村民在歡度春節的同時,不負春光、搶抓農時,開始在田間地頭忙碌起來。
在廬江縣泥河鎮竹園村的蘆筍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一排排鋼架溫室大棚整齊劃一。走進大棚,只見松軟的地面上一根根蘆筍破土而出。工人們沿著田壟忙著除草、掐尖,一派繁忙的景象。
基地負責人夏偉清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他笑著告訴記者,自2016年起,他先后在泥河鎮竹園村、盔頭村流轉了3300畝土地,主要種植水稻、油菜、大棚蘆筍等。“你瞧,這些蘆筍春節期間采收上市,銷售很火。”據介紹,蘆筍營養價值很高,享有“蔬菜之王”美稱。這些年,蘆筍端上了尋常百姓餐桌,蘆筍種植也成了朝陽產業。1畝大棚蘆筍年收益在3萬元左右。蘆筍種植基地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吸納村民務工等,帶動村民在產業鏈上增收。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張先柏樂呵呵地說:“我和妻子常年在基地打工,年收入5萬元以上。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比外出務工省心多了。”
一旁的竹園村劉莊組村民占兆芝接過話茬說:“在基地干活離家近,每天下班可以回家照顧家里,收入也不錯,我們很知足。”
占兆芝是村里的脫貧戶,丈夫早年查出患了胃癌,為給丈夫治病,家里多方舉債,一貧如洗。為了讓占兆芝一家甩掉貧困“帽子”,村里安排她來蘆筍基地務工,開啟了就近就業、穩定脫貧之路。“如果不是在基地打工,日子真不知怎么過呢。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竹園村楊園組村民王義權也是蘆筍基地的受益者之一,他樂呵呵地對記者說:“自從有了蘆筍基地,我就把家里的8畝地全部流轉出去,每年僅收取土地租金就有4000多元,比自己種地劃算多了。”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據竹園村黨委書記許克云介紹,近年來,竹園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大棚蘆筍等特色種植項目,盤活山區坡地資源,激活了山村經濟。許克云算了一筆賬:僅蘆筍種植一項,農戶地租收入每年超過160萬元,村民勞務收入一年近9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16.5萬元,蘆筍種植成為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
蘆筍種植只是泥河鎮培育特色產業、拓寬村民致富渠道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泥河鎮,先后建起了勝崗村花果山生態草莓種植基地、洋河村海神酒業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等,土地集中流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呈現蓬勃發展生機。
據泥河鎮黨委委員鮑明旭介紹,近年來,泥河鎮通過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目前,全鎮已有油茶、藍莓、獼猴桃、食用玫瑰等10多個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實現了鄉村產業興旺、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本網通訊員 趙德斌 徐梅生 本網記者 沈建平)
生態宜居鄉村美
春節期間,記者走進來安縣汊河鎮相官村,只見村道兩旁高大的行道樹迎風聳立,一棟棟紅頂白墻的農家小樓坐落在綠色的樹林之中,美麗的山村充滿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鄉村大舞臺上,阿姨們在縱情舞蹈,旁邊的廣場上,孩子們在奔跑嬉鬧。
相官村原本是來安縣一個貧困村。近年來,該村依托毗鄰南京的區位優勢,一方面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一方面促進勞務輸出,推進就業扶貧。如今,當地村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該村已整村出列,又開啟了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該村陸續投入30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的住宅256套,不少村民已喜遷新居。
村民住上了樓房,但過去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仍一時難以改變,如隨手扔垃圾,道路兩邊堆放草垛,樓房前后還保留著露天旱廁。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自2017年開始,該村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整治民生工程。
村黨總支書記張家祥告訴記者:“環境整治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村民過上很好的生活,讓鄉村成為大家的幸福家園。”此后,村里新建了污水處理站,鋪設了地下污水管網,村里的旱廁全部改成了水沖式廁所,天然氣也通到了家家戶戶,開關一擰就能燒飯,既干凈又方便,當地村民也自覺拆除大鍋灶,清理門前屋后的雜草堆,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
為改善生態環境,村里還先后投入100余萬元栽花種樹,力爭做到“村民開門見綠、村莊四季有花”。過去,由于村民沒有垃圾入桶的習慣,房前屋后、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嚴重影響人居環境。2019年,來安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相官村也給每家每戶分發了分類垃圾桶,由村民完成分類后,再由保潔員上門收集。
“剛開始,老百姓對垃圾分類真不買賬。長年累月形成的生活習慣,改變起來并不容易。為了讓大家積極參與村居環境整治,村里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作用,發動黨員干部上門宣傳,帶頭示范,通過評選文明戶、設置紅黑榜等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逐步增強了群眾的環保意識。”張家祥說。
看著村莊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們參與環境整治的熱情也越來越高,除了完成垃圾分類、房前屋后清潔等“規定動作”外,很多村民還搞起了“自選動作”,美化自家庭院。村民毛小石在自家門口建起了小花園,四季有花,成為村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近年來,來安縣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之一,圍繞生態宜居鄉村美的目標,投入2.03億元,整合項目資金1.1億元, 打造“一戶一景、一村一畫、一線一風景”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本網通訊員 苗竹欣 本網記者 齊振江)
文化下鄉鬧新春
“送春聯啦!鄉親們都來拿春聯吧!”春節前夕,在廣德市盧村鄉丁沖村文化禮堂里,一副副墨香四溢的大紅春聯透著濃濃年味。鋪開紅紙、揮毫潑墨,伴隨著書法家們的筆走龍蛇,一副副“蘸”滿祝福的對聯便新鮮出爐了。“老師們寫的春聯特別漂亮!回家就張貼起來!”拿到春聯的村民們喜滋滋地豎起大拇指。
除了把春聯免費送給附近的村民外,盧湖書畫協會的書法家們還多寫了10副春聯,這些是專門送給該鄉唐流村幸福院的孤寡老人的。當天下午,盧村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志愿者們就來到幸福院,給老人們送春聯、送慰問品。瞧見熟悉的面孔后,朱太華老人趕緊起身,親切地迎了上去。接過志愿者們遞上的春聯,她更是喜上眉梢。
文化下基層,暖心過大年。連日來,廣德市以“文明健康 歡樂平安”為主題,開展了送文化下鄉系列活動,給廣大群眾帶去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營造歡樂喜慶、文明祥和、溫馨和諧的節日氛圍。
2月4日,走進廣德市柏墊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愿者們正忙著打包“新春暖心包”。“受疫情影響,很多家在外地的黨員群眾決定就地過年,我們為他們寄去一份‘春節暖心包’。”柏墊鎮機關工會主席何盛益告訴記者,里面有一封慰問信、一份防疫物資、一副新春對聯和一份家鄉味道的土特產。
歡樂過大年,線上看春晚。2月6日,2021年安徽省鄉村春晚廣德市邱村鎮趙村田之潤專場圓滿完成錄制。今年的“村晚”首次以線下錄制、線上展播的形式呈現,在春節期間上線展播。據了解,今年廣德市鄉村春晚錄制的節目是從20多個文藝節目中選出的13個優秀作品,既有《大美廣德》《為你歌唱》等喜慶熱鬧的歌曲和舞蹈,也有《鷸蚌相爭》等非遺展演。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節目緊密結合疫情防控、禁燃禁放、文明創建等主題,既豐富了春節期間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達到了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效果。
“要讓廣大群眾開開心心過一個‘文化年’!”廣德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通過舉辦“新年送你一本書——留言點贊贈書”“線上燈謎競猜”等系列活動,把文化產品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
文明之風盛行,沁潤百姓心田。近年來,該市始終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切入點,通過不斷完善村規民約,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推進農村文明鄉風建設,以文化振興促鄉村振興。(本網通訊員 陳政 本網記者 沈薈)
鄉村治理促和諧
“沒有鞭炮響,今晚睡得香。”春節期間,在亳州市譙城區魏崗鎮劉各村,記者看到該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外墻上掛著這樣的宣傳標語。“今年春節,鎮里要求全面禁放煙花爆竹,我要挨家挨戶通知。”該村“鄰長”梁小威趁著串門和鄰居們拉起了家常,順便詢問返鄉的外出務工人員有沒有做核酸檢測。
“作為一名小小的‘鄰長’,我不僅要及時傳達鎮村的各種通知和相關政策,如防控疫情、醫保社保等,還要把鄉親們遇到的困難上報給鎮村有關部門,調解村民矛盾糾紛。”30歲出頭的梁小威“分管”18戶鄰居,大家有什么事情都能和他說,然后由他向上級匯報后予以解決。
據了解,魏崗鎮在譙城區統一部署下實行“鄰長制”,將行政村范圍內劃分若干“片”區域,片內以100戶左右居民為標準,劃分成“組”,組內以居住鄰近的10~20戶居民劃分為“鄰”。片長由村(社區)“兩委”干部或社區其他專職干部擔任,組長由村民小組長、退役軍人、鄉賢等擔任,“鄰長”則由熱心公益的黨員或普通居民擔任。
“有問題,找‘鄰長’。‘鄰長’來自群眾,服務群眾。”據該鎮組織委員張宇豪介紹,截至目前,魏崗鎮已形成周密、精細的“鄰長制”基層組織體系,其中片長144人、組長216人、“鄰長”877人,覆蓋居民49083人,達到全員、全域、全覆蓋。“我鎮在各村、社區設立‘三長’公示圖、‘鄰長’聯系卡等,積極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既方便了群眾聯系,也提高了辦事效率。”張宇豪補充說,“鄰長制”組織體系建設,真正把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延伸到群眾身邊,為加強疫情防控、幫助居民解決生活難題、調解鄰里矛盾提供保障。
在該鎮綜治中心“人民調解室”,調解員孟廣華幾天前剛剛成功調解一起交通事故引起的糾紛。“臘月二十六,我鎮一家企業的員工下班騎電動車帶孩子回家,路上孩子的腿被后方的三輪車撞成骨折。雙方因醫療費用等賠付問題產生糾紛,我多次進行勸解,最后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孟廣華說。
“鎮里的調解室共有10名調解員,每村設置3名調解員,由老黨員、老村干等組成。他們雖已退休,但威望高、人緣好,有豐富的調解經驗和感召力,遇到矛盾糾紛,他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爭執的雙方面上消氣、心里服氣。”據該鎮黨委書記趙偉介紹,近年來,該鎮通過實施平安魏崗建設,推進“鄰長制”基層治理體系,開展群防群治工作。同時,把法治、德治和自治相融合,打造人民調解員和公安民警聯合調處的工作機制,既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又確保社會和諧穩定。(本網記者 孫海濤 本網通訊員 師心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