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飯圈”再次被相關部門重拳監管——
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通知,對網絡綜藝節目開展專項排查整治,要求嚴控“偶像養成類”節目,對投票環節設置、追星炒星傾向、“流量至上”及拜金主義畸形價值觀、“水軍”與“黑粉”治理、壓實制播機構主體責任等行為,提出明確的監管意見。
“偶像養成”為啥被納入監管視野?因為其背后有資本操作、圈層控制、文化影響,更有深陷其中的大批青少年。
飯圈(圖源:澎湃新聞)
一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過追星經歷。但以前的追星,大多停留在消費明星作品的階段。自從“偶像養成”的玩法傳入國內后,追星邏輯就變了。
所謂“養成”,就是粉絲親眼看著偶像成長。核心邏輯是,偶像能有多紅,不再取決于他們的作品有多好,而取決于“粉絲有多努力”。
為啥?因為這些偶像大多出道于養成類選秀節目,誰能脫穎而出、誰站“C位”,關鍵看誰的粉絲投票多。于是,為了讓自己心儀的偶像出道,粉絲們要努力投票、打榜、應援。當然,這得結成組織嚴密的團體,花真金白銀。
這還不算完。這些偶像從選秀節目出道后,其商業價值、曝光機會,依然取決于流量大小。為給偶像增加流量,粉絲集資購買偶像的“作品”(有人甚至一買就是幾千幾萬套專輯),積極轉發代言產品鏈接,夜以繼日為偶像刷數據、保“咖位”。
是不是很奇怪?以前誰紅不紅,炒作當然是一方面,但核心仍在于作品優秀與否。現在呢?出道靠粉絲投票,日常靠粉絲街拍跟拍刷存在感,出了“作品”也是粉絲去買單——那偶像干啥?
擱在以前,想這么玩也很難,是技術進步改寫了造星的運作方法。在國內,最早的粉絲投票這套玩法就是“超級女聲”,但那時頂多是掏錢發短信;而依托互聯網的榜單、轉發量、熱搜指數等數據,可以使偶像的“人氣”被精準量化。
所以,“人氣”等同于榜單、轉發量、熱搜指數,而不是作品的傳播力、辨識度、好評率。但這些數據又很有用,可以讓“人氣”轉化為商業價值,因為,無論是廣告、代言還是資本投資的影視劇、綜藝,都會找數據好看的人傾注資源。
有業內人士透露,推一個藝人,培訓要3到4年,孵化走向市場需要一兩年,五六年間投入4000萬元至5000萬元不等。有機構統計,2020年,中國偶像產業總規?;虺?300億元,其中影視、綜藝、廣告代言、明星周邊衍生品等外衍產業規模達到855億元。
在利益驅動下,粉絲不再是以往文藝、娛樂作品的消費者,而成了“數據女工”。他們日常干的事,不是討論誰的歌唱得好、誰的影視劇作品更棒,而是每天定點簽到、轉發、投票、打榜、控評、反黑。
有粉絲向偶像表白:“喜歡你3年,陪你被全網嘲、全網黑,給你打榜、熬夜、做數據。你給了我力量,你是我生活中的光?!?/p>
飯圈亂象(圖源:人民日報)
二
說到底,現在這種流水線批量制造的偶像,是資本、流量合力打造的“產品”。這并非矮化或物化偶像,在造星產業鏈中,他們實質上處于被支配地位。
偶像或“愛豆”(idol的音譯)是日韓娛樂圈的舶來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韓國三大娛樂公司的包裝下,H.O.T。、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男團女團橫掃亞洲,被人稱為“日潮”“韓流”。團體成員中,不少自青少年時代便成為練習生,經過高強度訓練、商業化包裝后出道。
這種批量造星模式給了中國造星公司靈感。2013年至今,國內陸續推出不少本土青少年偶像組合,成員最小十三四歲,大的不過十七八歲。早期青少年團體注重精耕細作、打響品牌,嗅到商業價值后,不少造星公司開始批量化招募練習生。與日韓的高強度培養模式不同,不少中國造星公司找到了“炒作話題”這條捷徑。因為中國網民基數大,社交媒體發達,動不動就有上億流量,讓日韓望塵莫及。
于是就出現了如此怪事:一些中國產的“愛豆”唱歌跑調、演戲面癱、跳舞亂甩,演藝基本功很差,卻還是能靠有話題、有流量而出名,甚至出大名。被資本推動的大規模生產,使“愛豆”們素質參差不齊,有的連加減乘除都卡殼,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漏網之魚”。
所以,有人質疑,小學生、初中生等未成年人參選受訓,合同怎么簽?又是訓練又是商演,不影響義務教育學業嗎?但現實是,部分經紀公司會找門路將“愛豆”運作進名校,且不影響“愛豆”出道、接商演,對一些學校來說,名人入學也是品牌宣傳。受此影響,不少家長和青少年趨之若鶩。
韓國偶像團體(圖源:網絡)
三
伴隨浮躁的資本造星運動,野蠻生長的“飯圈”也是亂象頻出。
2018年至今,隨著《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選秀類綜藝的爆火,一批年輕的“素人”成為偶像,一批偶像團體紛紛冒出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粉絲則迅速集結成不同陣營。
他們忠實于自家“愛豆”。不僅大把真金白銀支持,還在“愛豆”遭遇負面評論時下場控評——“飯圈”稱作“反黑”。有資深粉絲透露,“反黑”是有組織的罵戰,互噴臟話不過是低劣手段;放出捕風捉影的黑料、適當地“傷害”以激發粉絲對偶像的同情心和保護欲,才是高段位做法。
粉絲中的組織者“粉頭”則不斷對粉絲進行洗腦控制。有“粉頭”自曝,如果網上曝出某偶像的丑聞,在判定真假前,“粉頭”會立即封鎖消息,第一時間號召核心死忠粉絲瘋狂舉報(即便自知爆料為真)。“飯圈”成了“信息繭房”:普通粉絲接觸到的都是被篩選后的信息。
久而久之,粉絲甚至會對偶像產生迷信崇拜:偶像的一切行為都是對的,關于偶像的一切丑聞都是刻意抹黑。追偶像追到如此是非不分的地步,實在可悲!
而另外一種風險則是非法集資?!胺垲^”們以“你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投入的愛和精力不如別家,這才導致哥哥落榜”“妹妹已經淪為洗腳婢了”等話術,刺激普通粉絲瘋狂投入精力和財力,為偶像應援,有的一次應援集資甚至達到上千萬元。因為集資缺少監管,一些“粉頭”就明目張膽挪用集資款、做假賬、奢侈消費。
今年以來,“飯圈”問題的新聞頻現。例如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規定,要投票,就得購買指定乳制品并開蓋掃碼。于是,整車整箱的牛奶在開蓋掃碼投票后被倒入溝渠,造成極大浪費,引發社會廣泛批評。更不用說最近吳亦凡被刑拘后,一些粉絲居然還想“劫法場”這種荒唐舉動了。
起初,偶像走紅是因為滿足了粉絲的自我認同和情感投射,但“飯圈”文化中出現的精神控制、喧鬧罵戰、氪金消費、娛圈爭斗等亂象,讓這一切變了味、過了界,甚至挑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尤其是粉絲中有不少未成年人,價值觀、判斷力還不成熟,過早沉淪于偶像養成的銷金窟、迷幻影中,到頭來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