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
東經91°、北緯29°,西藏拉薩。
站在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布達拉宮俯瞰拉薩,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崛起在高原大地。正如其藏語含意“圣地”一樣,今日的拉薩真正成為藏族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在歷史長河中,70年不過短暫一瞬,西藏卻抓住這不長的時間,從地理學上“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發展為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主義新西藏。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讓“地球第三極”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的西藏,含氧量不及內地。和平解放以前,這里生態脆弱、經濟落后、環境惡劣,沒有一條公路、一所學校、一家醫院、一座廠房、一座電站。這里是人們口中的“生命禁區”。
“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讓幸福的花朵開遍全西藏。”一句鏗鏘的誓言,開啟了一場偉大的歷史壯舉。1950年3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為主力的進藏部隊,徒步在高原行軍3000公里,翻雪山、蹚冰河、宿草地,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使命。彼時的西藏,政治制度落后、經濟一窮二白。這群舍生忘死才取得勝利的解放者,又咬緊牙關,“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為西藏解放和發展獻出了自己的青春韶華甚至寶貴生命。在歷史坐標中,他們共同鐫刻出一個名字——“老西藏”,他們為西藏發展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這場建設西藏的接力賽,70年未曾停歇。時代變了,條件變了,但精神不變,信仰不變。
乃堆拉,藏語意為“風雪最大的地方”,大雪封山的時間近乎半年。西藏亞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廖晉和楊琳夫婦選擇在這里鎮守邊關。
“我知道西藏的苦,如果舍棄安逸的生活能讓更多人幸福,那就是值得的。”2018年,本可以選擇更好生活的楊琳,義無反顧報考了西藏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追隨丈夫廖晉。她成為亞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一名基層民警,也是首批入藏151名新警中僅有的兩名女警之一。
亞東邊防站位于高寒地帶,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一年365天,約200天刮著8級以上的大風,100多天是雨雪天氣。面對高寒缺氧、狂風肆虐,夫妻二人從未退縮,一起踏雪巡邊,把忠誠信念寫在邊疆大地,這成為他們最好的愛情見證。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70年前如此,70年后亦如此。
在西藏歷史性巨變的宏偉進程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生動演繹了“老西藏精神”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步步提升雪域高原的“速度”
“男兒壯志當報國,藏漢團結重如山;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70年前人民解放軍高舉紅旗進入拉薩的那個晚上,十八軍政委譚冠三心潮難平,寫下詩作《賀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同時也表明了要把老骨頭埋在西藏的決心。
如今的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里,豎立著譚冠三將軍的紀念碑。按照他的遺愿,將軍的骨灰永遠留在了他曾創辦并勞動過的拉薩“八一農場”蘋果園。
“革命理想高于天”。一項項成績、一次次突破、一種種進步,既是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結果,也是“老西藏精神”傳承與弘揚的結果。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開通運營,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一首《天路》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聲;2014年8月15日,青藏鐵路的延長線——拉薩至日喀則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成為青藏鐵路建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2021年6月25日,拉林鐵路開通運營,這是西藏境內首條電氣化鐵路,西藏各族人民再次迎來一條重要的經濟大動脈。
三條鐵路的開通,就是三場攻堅戰。
今年56歲的朱錦堂,先后參加了青藏鐵路、拉日鐵路和拉林鐵路建設,被稱作高原鐵路建設的“老黃牛”。面對風積沙、強巖爆、高地溫等一系列高原鐵路施工難題,朱錦堂牽頭組織開展攻關,形成專利32項、工法8個。高原反應嚴重時,他一邊吸氧一邊工作,在拉林鐵路巴玉隧道一次施工檢查中,強巖爆隧道壁突然爆炸,他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
“為了鐵路通車,吃再多苦也值得。”這位遇過數不清的困難,甚至險些犧牲的高原鐵路干將,卻一再稱自己不過是個平凡的人。
正是像朱錦堂一樣的一代代鐵路人,克服了缺氧、凍土等困難,不畏艱險,一步步提升雪域高原的“速度”,讓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全國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不斷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時代內涵
西藏林芝市魯朗鎮全國援藏展覽館里,孔繁森的日記震撼著一位位參觀者:“我在哪里發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這位剛進藏時就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好干部,最終把生命獻給了西藏。從主動申請進藏,到二次調藏,最后留在西藏阿里地區工作,茫茫雪域高原留下了孔繁森的奮斗足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行走在西藏,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鎮,隨處可見內地干部的身影:在田間地頭指導生產,為農民解決貸款問題,給鄉村規劃建設文化旅游園區……《西藏和平解放與繁榮發展》白皮書顯示,1994年至2020年,對口援藏省市、中央國家機關及中央企業分9批共支援西藏經濟社會建設項目6330個,總投資527億元,共選派9682名優秀干部援藏。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趙宇彥,進藏工作29年,扎根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業已7年。從一個審判員一個國徽一匹馬的馬背法庭,到牧區里臨時搭建的帳篷法庭,再到現在的巡回法庭車,阿里法官們堅守著人民在哪里,人民法庭就在哪里。
三年,是一批援藏干部的工作周期。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選擇了“三年又三年”。阿里地區普蘭縣委常委、副縣長呂智勇,是陜西省第六、七、九批援藏干部,正如他的微信名“神山腳下一棵草”,他早已扎根在這片高原大地。“剛來阿里的時候條件很差,沒有電,住的公寓也沒有廁所。”即便如此,也沒有攔住呂志勇三次援藏的一腔熱情。主管林業期間,為克服高原種樹難,他帶人到新疆、青海尋找苗木,想方設法改造土壤,昔日的亂石堆現已綠樹成蔭。
時光無言,精神有聲。70年來,“老西藏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挺起精神脊梁、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斗,用精神之光、信仰之力、奮斗之路,譜寫了一曲曲西藏發展的壯麗篇章。
(本報記者 趙斌藝 尕瑪多吉 陳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