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孩子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然包括中醫藥文化,這是我們的母體文化,對一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我們才有底氣卓然自立
對話國醫大師王琦院士:中醫的傳統智慧與青年傳承
很多人都認為中醫是“慢郎中”,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減少了病死率,并大幅度降低醫療開支,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報道,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花費是純西醫治療費用的30%-40%;采用中醫治療,花費相當于純西醫治療費用的20%-30%;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占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
中醫的“古方”為什么能治當下流行的疾病?中醫藥是如何與西醫協同,發揮“1+1>2”的功效的?青年怎樣更好地繼承發展中醫藥文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教授。
中西醫結合不是“一加一”也不是“合二為一”
王琦院士告訴記者,從漢朝到現在,中國經歷了570多次疫情,中醫中藥始終守護著人民的健康。其間,涌現出眾多名醫,中醫創造了大量名著名方,有些方子直接使用,或是合并,或是調整,就可以應用于如今疾病的治療中。
千百年前的藥方為什么能治療現在的疾病呢?
王琦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中醫學“以外測內”,中醫臟象、經絡、辨證論治與表型組學有著共性基礎。病毒或者其他外界致病因子進入人體之后要表達出來,這種表達中醫將其系統歸類——如果是寒,要這么治;是熱,要那么治。中醫就是根據患者表達出的癥狀和跡象來施方用藥,藥方的機制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中醫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能夠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更在于其能與西醫協同攻關。
“患者呼吸衰竭時肯定要上呼吸機,這個時候只給中藥不行。但患者痰多的話,有時只用呼吸機達不到效果,中醫可以先開藥給患者化痰,然后再用呼吸機。中醫和西醫的結合一定是根據各種臨床實際情況,用多樣方法來救治生命,是在緊要關頭、在某個環節的協同作用。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一加一’,也不是‘合二為一’。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中醫還是中醫,西醫還是西醫,但是它們可以協同攻關。”王琦院士說。
在王琦院士看來,西醫通過化療、放療等方法治療癌癥有其治療范圍和優勢,但是人其實和細菌、病毒、癌細胞等也可以共存。“有的癌癥患者能存活十幾年,有時候不能把治療目標定為把所有的細菌、病毒、癌細胞等都‘殺光’。可能腫瘤沒有了,人也不在了。”
他認為中醫的智慧在于“和”、不對抗。“現在抗生素的使用帶來耐藥、二重感染、菌群失調等很多副作用,需要不斷地更換。中醫則不然,比如一個孩子受了寒或者淋了一場雨,導致怕冷胃疼,媽媽會說喝一碗姜湯,暖胃散寒,調節一下機體,這就是中醫‘和’的思想。當然臨床上也不全是這樣,對于一個急需手術的闌尾炎患者還講‘和’,那就不對。”
中醫體質學是慢病防控的抓手
不同的土壤生長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體質也易患不同的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多屬于痰濕體質易患疾病;而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蕁麻疹多屬于過敏體質易患疾病,可以通過調理相應的體質,實現多種疾病的“異病同防”“異病同治”。
20世紀70年代,王琦開始從事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基礎與臨床研究,并逐步確立了中醫體質理論體系。“王琦中醫體質九分法”將人的體質分為9種基本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他創立的中醫體質辨識法早在2009年就被納入原衛生部頒布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實現了中醫藥首次進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
如今,在健康中國戰略的背景下,王琦院士認為,中醫體質學為慢病高危人群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療提供了抓手,可實現慢病防控關口前移,解決精準醫學疾病篩查的難題。“醫學以健康為目的,體質學是慢病防控的抓手,其實就是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變、愈后防復。未病先防,即沒病要養生,氣虛的人怎么能不氣虛,濕熱的人怎么不濕熱,肥胖的人怎么讓他不貪食,還沒有病就要預防。要關口前移,不能等病情加重再治療。比如患者有過敏性鼻炎,就要趕緊治,不然日后氣道可能會出問題,再不治進一步肺部就可能有問題。我們對大量慢性病患者都提前采取調理體質的措施,疾病就防住了。”
王琦院士提出,大健康包括生命的全周期、生活的全方位、健康的全過程,都跟中醫體質學有關。“比如一個20多歲的女孩看青春痘,一個50歲的女性來看更年期,她們激素分泌水平不一樣,中醫給的方子當然不可能一樣,這就是生命的全周期。中醫所提倡的四季養生、清淡飲食、不要熬夜等等,這就是生活的全方位。從感冒發生到結束,或者到進展成肺炎,陽虛的人感冒是怎樣的,陰虛的人感冒是怎樣的,如何做康復調理,都跟中醫的體質分不開,這就是健康的全過程。”
醫者通過提高“解釋能力”讓大家有認同感
想要實現未病先防,不僅要求醫者專業精湛,更要把深奧難懂的藥方、古籍中記載的藥效機理闡釋清楚。中醫文化博大精深,這是個不小的考驗。
王琦院士認為,在此過程中,醫者正是一名“翻譯”,通過通俗的解釋讓大家有更多的了解和認同感。“我們治好了患者的病是事實,但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他是怎么被治好的,如何讓大家了解中醫藥的價值非常關鍵。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為什么中醫藥能取得很好的療效?那是因為中醫藥可以從調節免疫力、抑制炎癥風暴、抗病毒、改善病理損害等多方面起作用。我們發放的中藥防疫香囊中有什么成分?是如何發揮作用?這些都需要醫者給大家解釋清楚。”
不過,萬不能“為了解釋而解釋”。“科普不是天上的星星月亮,不能直接把已有的事物搬過來,而是需要大家共同研究。闡釋清楚的同時要注意保持中醫藥文化的精髓。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多樣性,多樣的才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的醫學也是多樣的。”王琦院士說。
中醫藥文化的發展依賴青年的傳承
如何讓青年愛上、傳承并發展中醫藥文化?如何讓大家了解到中醫藥文化的價值?
對于青少年學習中醫藥文化,王琦認為可以深度融合哲學、醫學、文化等。“比如帶他們到野外去找草藥,找到蒲公英,蒲公英作為一味中藥可以消腫、散結、治乳癰、治瘡瘍;來到荷花池畔,看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給孩子們講一講藕可以止血,蓮子可以安神養心……在一個小小的荷花池,可以給學生講很多東西,那不是很好嗎?”
王琦院士以“天人合一”思想舉例說,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環往復,生命體在不同時節亦遵循相應規律。研究這個規律,是要研究大自然和人體的關系、和疾病的關系、和疾病治療的關系、和養生的關系等。“如果破壞大自然,比如河流被堵塞和污染,就會產生一系列環境問題,人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我們如何通過‘天人合一’來解決?控制人污染環境的行為。中醫看病也是尊重‘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西方人認為東方人的最大智慧。”
王琦院士表示,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先進的文化,傳統和先進并不矛盾。“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每一句話都很了不起——‘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度百歲乃去’‘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告訴你心情要愉快,不要生氣,要豁達大度,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到今天依然是這樣。這就是我們傳統而又先進的文化,是民族基因里的東西,值得青少年去繼承和發揚。”
“如果青年不知道什么是《黃帝內經》,不知道《本草綱目》,只曉得牛頓不知道李時珍,這就是問題了。無論是從文化層面、治學層面,還是教化層面,我們都應該教授孩子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然包括中醫藥文化,這是我們的母體文化,對一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我們才有底氣卓然自立。”王琦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