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24日舉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在會上透露,2022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2月25日《經濟日報》)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我國科技實力躍升,在全球創新版圖的影響力顯著增強,這得益于我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5%;基礎研究投入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2年約1951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發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預計超過600萬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研發投入強度不僅是反映一個國家對研發活動資金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標,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經濟轉型升級進程和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和三年世界新冠疫情等多重影響下,我國仍保持研發投入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既彰顯了我國對創新的高度重視,也有力推動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近些年來,我國從國際領先水平的中國航天技術,到自行研制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從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建設和裝備制造技術體系,到不斷推陳出行的智能高速復興號動車組,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到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照明、先進儲能等產業規模也居世界前列……在看到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國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研發投入在規模、結構和效能等方面仍有不足,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因此,大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僅是解決深層次科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將助力我國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面向未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們更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基礎性、前瞻性、原創性科研為著眼點,通過加快推進科技政策落實落地,進一步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集聚更多財力、人力、物力等聯合攻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將更加澎湃強勁,自主創新能力將“更上一層樓”,也必將為全球科技創新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