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一系列紓困幫扶措施出臺,我國中小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實現平穩健康發展。2022年日均新設企業2.38萬戶,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經營收入超過80萬億元。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亮點。(3月26日《人民日報》)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而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的集“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簡稱“專精特新”)優勢于一體的中小企業,不僅成為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的新方向、新動力。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培育7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2022年全年規上工業中小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0.5%、5.2%和1.1%。新上市企業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59%,其中,在科創板新上市的企業中,72%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累計已有13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27%。這些企業在工業基礎領域深耕細作,充分體現出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特征。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也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后,我國已開啟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以建設制造強國為基礎,制造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先決條件。面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我國又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如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構建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激蕩起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呢?
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夯實專精特新創新發展體制機制保障。不論是發展和振興實體經濟(制造業),還是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資源要素配套措施和政策環境的支撐。比如需要可公平獲得的、較低成本的金融資源;需要相對較低的綜合成本;需要與“中國制造”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訓體系;需要完善鼓勵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公平的稅負環境;需要有制造業雄心的企業家等,這就需要各地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和治理方式,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夯實創新發展體制機制保障,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穩定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抓好人才戰略,持續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增智賦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創新為魂,聚焦細分市場,更強調專業化程度,即通過產業分工、利潤分層獲得行業領域內的相對優勢,具有極高的成長性和競爭力,而這樣關鍵要靠人才來實現。因此,各地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當前在培養和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同時,進一步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大力實施新型學徒制,組織員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尤其要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開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訓,持續釋放技能人才的巨大能量。
面對機遇挑戰,堅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信心和決心。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僅有助于振興實體經濟、夯實工業發展基礎,而且有利于推動地方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面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內外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各地應正確把握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機遇挑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始終堅定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信心和決心。尤其要在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著力在“培”上下功夫、在“新”上做文章、在“扶”上花力氣,不斷增強企業發展韌性和活力,“以點帶面”推動廣大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方向發展,推動民生改善,精準服務群眾,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