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評論】從永遠讀不完的“書”里汲取營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根據地時說:“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延安被譽為中國革命的圣地,自中國工農紅軍順利會師后,延安成為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心臟”,在這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見證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記錄下了我們黨那段由弱至興的激情澎湃歲月。
筑牢信仰根基,凝聚奮進力量。延安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我們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后方,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這里還孕育了偉大紅色革命精神——延安精神,猶如海上燈塔,指引萬千共產黨人撥開迷霧、奮勇向前。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著名東亞問題研究專家托馬斯·亞瑟·畢森在《1937,延安對話》一書中寫道:“正是那種無法言傳的氣氛,吸引了無數追求自由和革命理想的青年學子,從中國的四面八方,奔赴到那片貧瘠的黃土高原上。”共產黨人用熱血構筑信仰,吸引無數有志青年集聚,將紅色旗幟從黃土高原遍布神舟大地,延安精神在歲月長河的洗禮中仍歷久彌新,是新時代年輕干部淬煉靈魂的精神指引。
感悟為民初心,涵養樸實作風。美國記者斯蒂爾訪問延安后,深有感觸地說:“我覺得在延安訪問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動而且深刻起來。第一件是我體味到共產黨常常說的 ‘為人民服務’,在延安所親見的各種具體事實,我認為是貨真價實的”。延安根據地物質條件匱乏,毛澤東同志便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帶領軍隊開展大生產運動,自給自足,不給人民群眾帶來困擾。毛澤東同志從關心群眾的小事入手,與周圍的農民群眾交朋友,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積極踐行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時至今日。我們黨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延續延安時期的優良傳統,以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塑造堅硬、正直的干部隊伍,開荒拓土、頑強奮斗。
堅持實干為要,開拓革命道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延安時期,我們黨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帶領隊伍從稚嫩走向成熟,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攻堅克難,贏取最后的勝利。美國著名作家斯諾在其《西行漫記》中描述道:“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么一家。”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共產黨人用拼勁和狠勁,闖出了一條利國利民的康莊大道,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改革的新突破。新時代的年輕干部更要從滋養初心、淬煉靈魂的延安精神中汲取營養,不忘前人的艱辛,堅持苦干實干,腳踏實地,繼續朝著宏偉目標不斷前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延安革命舊址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我們要從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里汲取營養,深刻領會精神內涵,繼承優良傳統作風,傳承紅色基因,創造更多輝煌。(李程輝)
(《陽光評論》項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