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春倌”到,新春來
新華社西安2月5日電(記者鄭昕)2月4日立春當天,秦巴山區深處的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降下瑞雪,山鄉大地披上一層白霜。穿著傳統服飾的“春倌”毛永成和同伴走在田埂上,遠遠看到他們走來的老鄉都招著手,呼喚他們快到家中坐坐。
這些走村入戶頌春、送春的“春倌”,是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春倌說春”的民間藝人。每年農歷十月至來年正月十五,尤其在立春和春節前后,手持木雕春牛、肩背褡褳的“春倌”都會連說帶唱,給人們送上祝福,并贈送印有一年農事時節的春貼。
接到主人奉來的茶水就唱起“茶是山中綠葉草,不分貧富都喜歡”,看到正在寫作業的孩子就唱起“努力學習把書念,一定考個雙狀元”……“春倌”們一進屋,就把家里人夸個遍,隨后唱起一些新春祝福和立春務農的注意事項,以五言句和七言句居多,曲調悠揚、唱詞喜慶。
兩名“春倌”在田間行走。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這一兼具藝術性和知識性的民間曲藝,已經有上千年歷史,在漢中市南鄭區尤其受歡迎。南鄭區法鎮村民馮德琴說,她從小就聽“春倌說春”,“我家以前住在深山里,‘春倌’雷打不動在春節前來到我家,給我們講什么時候該下種子,什么時候要注意防凍。”
“我在‘春倌’里面算年輕的。”今年58歲的毛永成說,16歲跟隨祖父學習“春倌說春”的他已是家中第五代“春倌”。由于這個職業需要積累大量的祝福唱詞和農業知識,還要察言觀色同主家互動,大都要到了四五十歲才能稱得上業務精良。
山區天冷路滑,“春倌”大多數獨自表演,有時也結伴而行、一唱一和,多時一天能走完一座小村莊,少時一天只能走兩三戶。“春倌”周廷懷說,有些村民看到“春倌”進屋還會請他們留下來,問問新一年里哪天適合結親、哪天適合搬家,并拿出錢糧作為酬謝。
“春倌”毛永成告知村民新一年的農事節氣。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人們都覺著我們見多識廣,可以給出指導。”周廷懷說著遞來一張紅色的春貼,上面詳細寫著新一年農歷和公歷的對照表,以及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日期。拿到春貼的村民都第一時間貼在家中,作為務農參考。
以前“春倌”自行制作的春貼,如今由當地文化部門統一印制發放。由于這些年“春倌”人數在減少,漢中市南鄭區文化館加強了“春倌”的傳承、培養和唱詞、曲調內容的收集,并協助他們建立起行業組織,保存這項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非遺。
“我們現在基本上每個人都帶著徒弟。”毛永成,“我們這一行平日務農、做工,到了冬天當‘春倌’,三個多月也能掙到一萬塊錢,在農閑時候是個挺好的補充。”
“春倌”毛永成在給一名兒童“說春”。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如今,“春倌”們還把移風易俗和國家政策等內容編進唱詞,用生動的說唱形式傳達給群眾,助力鄉風文明和政策推行。
“‘春倌’已經成了我們當地的送春大使,把新春祝福送到千家萬戶。”漢中市南鄭區文化館館長胡婧說,“春倌說春”不僅是一項民間曲藝,更是千百年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和不違農時的追求。
“這些民間藝人行走在秦巴山區的田間勸課農桑、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禮儀,收到顯著的社會成效,也在活態傳承中為非遺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胡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