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改革故事丨屋頂種上“新作物” 太陽一出就有收入
新華社銀川7月14日電 誰能想到,閑置的屋頂曬著太陽也能有收成?王軍家的屋頂上,就有這樣一片“新作物”。
盛夏,60歲的王軍戴著草帽,嫻熟地割下一束束雜草,地里的玉米、燕麥、土豆長勢喜人。忙完田里的活兒,王軍來到自家平房屋頂,細細擦拭自己的另一片“作物”——10塊光伏板。
通渭縣油坊村村民全小萍正在擦拭自己家中的光伏板。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艷陽照射下,光伏板熠熠閃光。“2017年我們家就裝上了光伏板,發的電賣給電網,每年都能有上千元收入。”王軍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油坊村的一名脫貧戶。陽光能發電,閑置的屋頂能“賺錢”,讓他不禁感嘆時代與生活的巨大變化。
在距離定西市300多公里、地處寧夏西海固的吳忠市紅寺堡區,新集村村部的屋頂上一排排光伏板正在太陽的炙烤下吸收光熱。耀眼的光伏板從村部一直延伸到周邊農戶,在紅花綠樹的映襯下,村民的屋頂猶如一片豐收的“麥田”。
“每天太陽一出來,咱就有穩定收入。”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新集村副主任田樹林說,裝上光伏板不僅讓收益沖抵了電費開支,新集村每年村集體預計增收20萬元左右,有了這些資金,老弱病殘等急需幫扶救助的村民,心里就有底了。
紅寺堡區新集村屋頂上的光伏板。新華社發(康國慶 攝)
甘肅河西走廊、定西市和寧夏西海固地區合稱“三西”。干旱缺水、苦焦貧瘠,長期以來是“三西”地區甩不掉的標簽。經歷了脫貧攻堅的洗禮、鄉村振興的催化,這些標簽正在褪色。
巨大的風力發電設施在山崗上迎風轉動、星羅棋布的光伏板在鄉村間閃閃發光,這些西北小城成為了綠色資源集聚發展的新能源縣區。
近年來,看似偏遠落后的區域整合利用當地豐富的光電資源,加快推進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通過把農村閑置屋頂變成“綠電生產線”,改善農村電能條件,促進群眾收入增加。
通渭縣重點項目服務中心主任邢兆峰介紹,截至目前,通渭共建成村級光伏電站92個,總裝機容量9萬千瓦,電站產權歸村集體所有,除支付必要的運維費、稅費等,剩余發電收益全部分配到村。
通渭縣10萬千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通過發展新能源產業,為壯大脫貧村集體經濟開辟了新路徑,使脫貧村、脫貧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助推了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邢兆峰表示,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以前漫天黃沙、干燥暴曬是劣勢,現在這些成為推進鄉村新能源建設的優勢。”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計劃發展部副主任李文博說,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輸送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紅寺堡區近年來是他們投資幫扶的重點關注區域之一。
紅寺堡區發展光伏產業。新華社發(康國慶 攝)
收獲時節,在紅寺堡,玉米油綠,枸杞、黃花菜正逢采摘,有了這些特色產業,村民一年到頭不得閑。隨著新能源等現代工業不斷壯大,屋頂上的“新產業”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只要勤快,掙錢不愁。
李文博告訴記者,從長遠來看,新能源產業將為當地培養一批產業工人,常年在外奔波的農民工有了回家門口打工的選擇,還會提供更多平臺留住專業對口的人才,促進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截至今年上半年,紅寺堡區新能源裝機總容量占寧夏新能源裝機總容量的1/6。”紅寺堡區發改局能源辦項目負責人丁曉龍說,光伏、風力發電逐步替代火力發電,促農增收的同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記者侯雪靜、鄒欣媛、王博、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