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重煥生機
工匠,曾是中國人數千年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鐵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藝在傳統生活中打下底色。《莊子》中就有“庖丁解牛”的記載,3000多年前的魯班精神更是中國人骨子里流淌著工匠精神血液的最好見證。
對于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一筆精神財富。在璀璨的中國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人們忽視過。如今,這精神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2015年“五一”開始,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國工匠》系列新聞專題片,講述大國工匠們匠心筑夢的典型故事,唱響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時代贊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全國“兩會”,工匠精神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說,“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國外“工匠精神”如何煉成
做好現代工匠是國外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工業4.0時代國際勞動者們的重要追求目標。從守護傳統工藝,到經營現代企業,在許多國家,工匠精神已成為一種職業操守,一種行業自律,滋養著全社會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德國
“德國制造”聞名于世,但這一美譽不是一夜間獲得的,而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的踏實勞動造就的。職業教育常被人們視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眾所周知,德國高質量技工來自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國內,不到一半的中學生選擇上大學,而一半多的中學生會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績優異、完全能被大學錄取,卻依然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的中學生。德國的職業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國技師收入可觀,其社會地位也與學士相等,同樣受人尊重,有些技師的收入甚至可以超過教師或醫生。
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職業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照操作規程辦事。正是這種職業精神使得德國的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們的嚴謹、負責態度,為“德國制造”的質量做好了鋪墊。
德國職業教育專家比爾申克表示,質量永遠擺在第一位,這一點所有學生必須了解。如果學生在培訓企業表現欠佳,那就會收到來自企業的警告,并承擔相應后果。
日本
在日本,工匠被稱作“職人”,而“職人精神”也貫穿到各行各業。日本擁有數以萬計的百年老鋪甚至千年老店,許多日本企業能延續百年甚至千年的秘訣,就是持之以恒專注自己的事業,不為眼前的利潤所左右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藍領工人的收入甚至超過白領,在社會上也受到尊敬。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8%以上,遠遠超過大學生。日本藍領工人的薪資水平在全世界都處于很高的水平。一個高級技術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撐起全家的開銷。
在日本的制造工廠里,稍有瑕疵的商品絕對無法下線。日本人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完美主義,技術一流的藍領工人就是日本制造業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在進入工廠前,日本的學前和學校教育體系,不會教給學生任何具體的職業技能,但卻會無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識”,從小培養孩子對鉆研技術的興趣。
美國
美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創新,優秀的工匠就是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自由創造的人。工匠精神不僅促成了美國今天的成就,也豐富和發展了美國文化。
各類工匠、創客、發明家在用自己的創造改變社會的同時,美國開放、包容的文化也在反哺工匠精神。在美國科學界有一種說法:“美國有能力資助最瘋狂的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來自全世界優秀研發人員樂意在這片土地上奮斗的原因。對于多數技術愛好,你能找到大量志同道合者與眾同樂;可以輕易獲取相關的專業出版物,從中得到指導;還可以自由購買到所需的工具與材料,而且價格便宜。
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競爭中占領先機,美國提出了“回歸制造業”,并于若干年前在社區興辦“工匠空間”、開展“工匠運動”,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工匠精神,重振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