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寫自己喜歡的東西”
和她的身份多重一樣,郝景芳的寫作也不拘泥于一個領域。以科幻作家成名,但最新出版的《生于一九八四》卻是一本自傳體的現實主義小說。最近她還開始涉獵歷史題材,與國內首個專注互動敘事創作的平臺“巧書”一起,發起新項目“折疊歷史”。
郝景芳以漢朝為起點,為故事設定了開頭和若干個歷史節點的不同方向,網絡上的“眾創”作者可以任意選取這些支線,續寫不同選擇下歷史的不同可能性。
通過這個項目,郝景芳從少年時代就培養起的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再被挖出來,她重新翻開史書,去設想漢朝初年并沒有封諸侯國,如果韓信反劉邦成功,歷史的軌跡會如何演化。
“有時候,某些時間點就是平行宇宙的分岔點。試著想想在那個分岔點上如果事件以另一種方式轉變會怎樣,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睆男≌f《生于一九八四》的后記中,郝景芳寫下的這段話,頗能看出這種重新想象歷史的沖動?!霸绞羌傧霘v史的可能性,越讓我們理解歷史的深刻性”,郝景芳說。
由于涉獵題材廣泛,她將自己的寫作風格稱之為“無類型的寫作”。她的科幻成名作《北京折疊》,并非如《星球大戰》一般典型的科幻小說,而是想象了未來分為三層空間的北京。住在不同空間的不同階層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這個故事扭轉了在現實世界中唯一分配公平的資源——時間。在48小時的周期中,生活在第一空間的精英人群能享有24個小時再睡去,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則共享另外24小時,其中第三空間能使用的時間最短,而且永遠見不到真正的太陽。這部反映社會不公的作品,被一些評論者認為,更像是介于科幻和現實之間。
郝景芳說,“無類型的寫作”并非故意想要與眾不同,而是受她喜歡的作家卡夫卡、卡爾維諾、馬爾克斯等的影響,“他們都有點這種風格,我比較喜歡。我只能寫自己喜歡的東西?!?/p>
“科幻當然未來也會繼續寫”,她說,科幻是一種很自由的寫作,可以涉及很多的變體。”我是一個還蠻喜歡寫變化的人,也喜歡寫一些架空的東西,它可以脫離我們現實生活的環境不太受束縛。”
郝景芳的“尋找”清單
郝景芳在新書《生于一九八四》的扉頁上,印上了4個豎排的小字,“致三十歲”。這四個字確是代表了外界審視她的另一層濾鏡——青年作家。那么,35歲以下的這一代青年作家到底有沒有規律性的時代印記?
“如果有,我會用‘尋找’這個詞”,郝景芳并沒有思慮很久。
從她接觸過的一些人和讀過的作品出發,她感受到這一代寫作者似乎“總是想要去尋找什么精神性的東西”。
在郝景芳看來,上一代寫作者的作品中,和外在世界之間的“對抗”痕跡是比較重的。但80后一代不同,生來就是“野生狀態”,精神上沒有什么束縛,但也沒有可依靠的精神信仰。于是,“尋找的心情很重”,“非常饑渴地去尋找一些哲學,尋找一種精神性的東西,比如愛、傳統等等”。
她覺得,在尋找的過程中,有一點點迷茫,但更多人具有“探索的氣質”。雖然在前幾年,也有人對此給出負面評價。但郝景芳相信這些年輕的寫作者里,將來會有很出色的作家,“像一直堅持寫作的張悅然、周嘉寧、葛亮等,這些作者都是很有追求和責任心的好作者?!?/p>
郝景芳也有自己的“尋找”清單:自由,自我的完整性,情感的真誠,關于個人、社會、宇宙的真相,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些基本原理,文明如何產生,以及文明的演化…… 這個清單來自于她以往的閱讀體驗,因為在已有的書籍里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于是想要自己再去尋找和思考。“這種尋找也許有盡頭,但是絕對超過我生命的長度?!?/p>
寫作是“尋找”的途徑。郝景芳很清楚,如果事情太多,沖突得厲害,那么她會將其他的一些事情“砍掉”,“寫作是肯定不會放棄的”。
對于一個大多數人都覺得說不準的問題——生命盡頭你會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郝景芳早早就給出了答案——“寫作”。她說,在生死邊緣,唯一會讓她覺得想要留在這個人世間的事情就是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