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泉扮成圣誕老人幫助大病患兒圓夢。
中國網新聞1月29日訊(記者 張艷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引發了社會廣泛共鳴。而對于曾患癌癥的北京市民于志泉而言,他的病情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愛下得以好轉,他又通過不斷奉獻讓別人也有獲得感。
于志泉說,他的有生之年是用來奉獻的,“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世世代代將公益做下去。”
希望之光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們陪老人過除夕。
最大的獲得感是社會各界的關愛
于志泉在2008年得癌癥后,北京市領導、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領導及各界群眾對他的關心、關愛,讓他挺過手術難關,身體逐漸好轉,并能繼續做公益。得病期間,社會各界人士各種方式的捐款,讓他永生難忘。
據他回憶,最小捐款者是個3歲幼童,抱著陶瓷儲蓄罐去醫院給他捐款,結果到了病房,沒拿住儲蓄罐掉地上摔碎了,滿地都是鋼镚。而在于志泉眼里,那滿地亂蹦的是愛心。最大的捐款者是家住清河的93歲老太太,大老遠的坐車來到他家捐款。老人說:“我的錢用不著,你拿去治病吧,你是好人,社會需要多一些你這樣的人。”
這些感人瞬間讓他無以回報。他說他第二次生命是社會給的,只能通過奉獻來回報。
一慣做好事,的確讓于志泉得到很多。醫生說于志泉現在的身體與運動員一樣好,于志泉說出其中奧秘:“做好事奉獻愛心就得動,動就利于身體健康;做好事也能讓人愉悅,思維能發出正能量,正向思維能讓人心態好,當然也對健康有利。”
春節前夕,于志泉(右一)帶領他的志愿者團隊來到北京金秋園敬老院慰問老人。
于志泉通過奉獻讓他人有獲得感
于志泉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務中去,在奉獻的同時,也讓他人有獲得感。2000年他在北京做出租車司機時,就是的哥隊伍中的“活雷鋒”,積極參與成立首都的士雷鋒車隊。營運途中幫助過發生交通事故的司機,也救助過生病的外國人。
2008年在醫院治療期間,他成了癌癥病房的“愛心大使”,用自己的堅強和樂觀成功開導了好幾位失去信心的癌癥患者。他讓一位21歲的癌癥女孩臉上重新有了笑容,讓一個內蒙小伙子重拾活下去的信心。
“我們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能給別人帶去幸福、快樂與希望。”于志泉說。出院后,他在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的支持下成立“希望之光”志愿者服務隊并任隊長,招募了一些熱心公益的志愿者,用志愿服務方式回報社會、傳遞愛心,目前他的隊伍已有90多人。
于志泉平時通過QQ和熱線電話為病友和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咨詢;2011年圣誕節,他扮作圣誕老人,和隊友一起帶患白血病的小宏宏去中央電視臺實現見主持人月亮姐姐的心愿;為號召更多人關愛大病兒童,他還參加了北京市“黨在百姓心中”百姓宣講團,在北京各單位、各郊區縣演講50余場。
今年春節前夕,于志泉帶領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希望之光”、“路德先鋒”和“希望之光”愛心企業支隊的20余名志愿者來到北京金秋園敬老院慰問老人。前不久還與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相關領導一起走進北京市某監獄,與服刑人員進行一對一交流幫扶,鼓勵他們堅定信心,積極改造,努力爭取早日與家人重聚。
2016年11月13日,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志東(右)為于志泉組建的“希望之光”志愿者服務隊頒發“社會好人”榮譽證書。中國網記者 張艷玲 攝
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世代做公益
于志泉說,他做公益是受父母的影響。母親常對他說:“一個人遇見困難,你伸把手,這個坎就過去了。”在于志泉的記憶中,母親常接濟鄰居。在母親善行影響下,于志泉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善事。
“我們做公益去了,家務誰做,老人孩子誰管?”于志泉說,志愿者對社會奉獻的愛心,一半是家人給的。每位志愿者背后的另一半才是最辛苦、最優秀的,我們應感謝他們的付出與支持。
于志泉把父母善行傳承給下一代。在他的影響下,妻子、女兒、女婿都在做公益。于志泉并沒刻意要求女兒、女婿與他做公益,而是通過言行影響了孩子。
“每次去敬老院做公益,女婿都主動開車送我。開始,他只是在旁邊看著,時間長了就主動參與其中。”于志泉說,“我愛人也與我一起做公益,每次做公益回來,她都沒有半點怨言。”
于志泉說,只要他活著,就要把公益做下去,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世世代代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