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當年的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如今開起了餐館。中國網記者董小迪 攝
中國網新聞1月17日訊(記者 董小迪)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來,國家農業發展經歷了農業結構調整、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等多項探索,鳳陽的農民也在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中進行著新變革,開創著自己的新生活。
今年75歲的嚴金昌是當年大包干的帶頭人之一,現在,他和家人在小崗村開起了餐館、超市、浴池,日子過得格外紅火。對他來說,住樓房、開私家車這些此前難以想象的事都變成了現實。
“從泥巴路到柏油路,從沒得吃到吃不完,我們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相信明天的生活會更美好。”嚴金昌說。
2018年1月16日,安徽省鳳陽縣大廟鎮東陵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的草莓采摘園。中國網記者董小迪 攝
從單干到資金互助合作社:新形勢下村民幫扶新探索
今年74歲的陳冠玉是安徽省鳳陽縣大廟鎮東陵村新農村建設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十年前,村里號召村民以閑散資金入股的方式成立合作社,以便在社員遇到困難時,及時提供幫助。
“很多村民都是自己種自己的地,對合作社的概念不深。” 陳冠玉回憶,合作社成立之初,僅有20位社員,入股資金不足9萬元,甚至沒有地方辦公,開會就在自己的家里。
即便如此,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仍然“不忘初心”,一面發放貸款幫扶有困難的社員、幫助村民創業,另一面利用剩余資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近十年的時間里,合作社共流轉土地800余畝,包括經果林園、大棚草莓蔬菜、花卉苗木、高效農作物等,擁有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一座,3組連棟大棚一座,鋼架大棚100多個,初步形成了一個現代新型農業產業園。
2014年,合作社又加入了扶貧帶動的新模式,除了為貧困戶提供低價租金大棚,方便其創業外,還為他們提供應聘崗位,進一步增加收入。
“現在,我們有超過300名社員,股金也高達130多萬,不少家庭雖然父母已經入股了,他們的孩子還會再申請入社,” 談起合作社的發展,陳冠玉顯得十分滿意,“清華、北大等很多高校,還有其他省市的同志都來過我們社考察學習。”
談及未來,陳冠玉滿懷信心:“下一步,我們要利用優勢繼續發展集觀光、旅游、采摘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同時還要優化產品、抓質量,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增加農民收入。”
2018年1月15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中國網記者董小迪 攝
從大包干到土地流轉:新時代小崗振興再出發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在全國率先實行大包干,成了農村改革中第一位“吃螃蟹”的人。今天,小崗村民在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三權分置等改革的同時也在摸索著新形式下的農村改革發展之道。
今年55歲的程夕兵是小崗村的種糧大戶和致富帶頭人,面對大量因農戶外出打工而被拋荒的農田,程夕兵看到了“土地流轉”的發展前景。2014年,在家人的反對中,他搞起了土地流轉、集中起來的規模化經營。
從起初的幫忙代種到2017年底的近600畝土地,三年的時間里,僅平整土地程夕兵就花掉了十幾萬元。在不斷地探索中,他又發現,機械化不僅能減少人工費、節約成本,還可以解決天氣限制的問題,增加利潤。
“人工插秧,每人每天需要兩百元甚至更多的支出。機械化后,一天可以插秧幾十畝,幾百畝地幾天就可以完成,既省成本,又省時間。”程夕兵說。現在,除了施肥,他實現了從平整土地到育種、插秧、打農藥、收割、烘干的全部機械化。
通過流轉土地種植,程夕兵2017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經達到了30萬元。在他看來,土地流轉給小崗村民帶來的是更有保障的收益。
“現在我流轉土地的價格是每畝400元,村民們通過流轉土地每年能獲得近千元的收入,與此同時,他們還能放手從事二三產業,獲得更多機會。”程夕兵解釋道。
未來,程夕兵計劃打造一個農業產業鏈,從糧食種植、烘干、加工再到消費者的餐桌,實現一條龍服務,打造小崗糧食品牌,讓消費者吃上綠色放心的糧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