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26日訊(記者 林伊人)近日,中國網記者跟隨“走進紅色美麗鄉村”網絡主題宣傳采訪團,來到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道縣,當地村民自發為紅軍撐渡過河、拿出自家木料幫助紅軍搭建浮橋,搶渡瀟水。位于審章塘鄉葫蘆巖村的葫蘆巖渡口,是當時紅軍渡河的主要渡口之一。在葫蘆巖渡口,村民邱聲彪捧著一口特別的竹碗,和記者坐在渡口旁的石桌圓凳上,講述了當年他的父親邱家儒幫助紅軍渡河的故事。
邱聲彪捧著當年紅軍戰士送給父親邱家儒的碗。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我的父親是個渡工。那天上午,來了兩個人,上前稱呼他‘同志’。一句‘同志’,父親當時就知道,‘這是紅軍的隊伍’。”紅軍禮貌地詢問了邱家儒,撐船有何規定、一船可乘多少人、一趟需要多少時間,并約定傍晚撐船渡河。當天,邱家儒又喊來3個人幫忙,于是4個人、兩條船,用了兩個小時,幫助1000多名紅軍渡過了瀟水河。從1934年11月20日至25日,中央紅軍和紅五軍團歷經五天五夜,全部從葫蘆巖渡口渡過瀟水。
“臨走時,一位紅軍戰士來和父親道謝,和他說,‘同志,今天太辛苦你了。我有一口喜歡的碗,送給你留作紀念’。”邱聲彪說。這口竹碗被父親邱家儒小心地存放起來,但說了“我們會回來”的紅軍戰士,卻再也沒有回來。父親去世后,邱聲彪繼續守護著這口竹碗。當年還是個孩子的邱聲彪,現在已是位88歲的老人,但這段紅色的記憶從未褪色,并將隨著這口竹碗,繼續流傳下去。
湖南道縣蚣壩鎮石馬神村陳樹湘烈士犧牲地。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有的紅軍戰士從道縣離開,再未歸來,有的紅軍戰士來了,卻永遠地留在了這塊土地上。在掩護中央主力渡河后,紅五軍團第34師遭到敵人圍追堵截。1934年12月18日,敵人將受傷的師長陳樹湘抬往道縣縣城,當行至蚣壩鎮石馬神村麒麟廟時,陳樹湘乘敵不備,用手從傷口伸入腹部,絞斷腸子,壯烈犧牲。時年29歲。實踐了他“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陳樹湘斷腸明志見證人許杰的弟弟許瑛。中國網記者 林伊人 攝
記者見到了陳樹湘斷腸明志見證人石馬神村村民許杰的弟弟許瑛。89歲的許瑛穿著軍裝,端正地坐在陳樹湘烈士犧牲地門前的矮凳上,他和記者說,“我從小就聽哥哥講陳樹湘保家衛國的事跡,我非常佩服他。”在陳樹湘革命精神的影響下,許瑛入了黨、當了兵,還參加了抗美援朝。“現在國家一個月給我1000多元的補貼,日子過得非常幸福。”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