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影视国产永精品亚洲精品,成本人视频3d动漫免费无码,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網新聞中心

揭開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面紗

發布時間:2021-09-26 16:42:11  |  來源:中國報道  |  作者:王鳳娟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東南亞是全球熱帶雨林三大核心分布區之一,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特有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該區融合了印度、喜馬拉雅、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南方等生物區系成分,成為研究生物多樣性起源、維持和變化的一個關鍵區域。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外來生物入侵、狩獵和非法貿易等因素,使得東南亞區域生物多樣性資源受到嚴重威脅,大范圍內的物種滅絕速度增快,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巨大的挑戰。這需要國際社會共同研究、共同解決,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國際交流合作。就中國與東南亞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合作,《中國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權銳昌。

中國報道:作為中科院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領域開展合作的境外科教機構,東南亞中心主要開展哪些工作?

權銳昌:東南亞中心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組織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跨學科、跨地域、跨國界的科學考察。目前已在緬甸開展了9次大規模聯合考察,在老撾北部開展了3次聯合科考,在越南開展了4次新生代植物群野外聯合科考。初步建成“東經101度森林樣帶”研究平臺,包括中國云南省4個、泰國5個以及馬來西亞1個共10個大型森林動態樣地組成的,一條跨越熱帶亞洲核心區至青藏高原/橫斷山區腹地的森林樣帶。

二是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開展戰略研究和政策咨詢工作。為應對緬甸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東南亞中心作為技術顧問在緬甸參加了“中緬生態友好示范林”的建設工作,在100英畝的荒地上植樹15萬株。2017年至今,東南亞中心研究團隊與緬甸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開展中國雜交水稻試驗示范,中國雜交水稻品種在緬甸生育期比國內普遍縮短30—40天,兩個試驗點與當地品種相比分別增產23.87%和47.65%,在產量、抗病和抗倒等方面表現突出。

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技術培訓和科學普及等工作。從2016年開始,相繼舉辦了“緬甸熱帶植物鑒定與森林管理培訓班”“老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培訓班”“東南亞主要農作物育種與生產技術培訓班”“熱帶生態學高級野外培訓班”“中老跨境聯合保護野生動植物監測技術培訓班”等,為東南亞國家培訓科技人才。

中國報道:在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工作中,您認為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

權銳昌: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物種滅絕的速度不斷加快,很多物種未被定名即已滅絕,大量基因散失。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也面臨人為活動導致的破碎化和面積銳減。當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持續、合理地利用亟待加強,刻不容緩。

以東南亞地區生物多樣性研究為例,主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傳統的刀耕火種方式和橡膠、油棕櫚單一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對東南亞森林破壞嚴重。二是湄公河流域水電開發對動植物棲息地帶來威脅,采礦對喀斯特地貌(石灰巖巖層和洞穴)的威脅尤其嚴重。三是野生動物捕獵與貿易是許多物種生存的最大威脅,高價值物種是犯罪集團積極尋求的商品,而價值較低的物種則被作為藥物、食物或者獵物進行交易。四是監管薄弱,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政府對于生物多樣性的關注度不高,相應的監管與組織架構不完善。五是生物多樣性沒有國界,需要加強對跨國界保護行動的關注。

此外,還需要大力向大眾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僅僅依靠科研學者和政府人員遠遠不夠,要讓大眾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激發全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態環境的熱情。

中國報道:生物多樣性研究工作中,您有什么印象特別深的故事或者感受?

權銳昌:在研究中,我們要調查、采集和制作標本。科考的條件比較艱苦,有時會遇見橋梁被洪水沖毀,只能蹚水前行;在野外,風餐露宿是常態,運氣好時可以借宿當地人家,還要處處提防野獸和蛇蟲,以及蚊子叮咬可能帶來的致命的瘧疾。

記得2019年6月的一個黃昏,在德曼迪科考返程途中,隊員在距離營地幾公里處的河流岸邊發現了一只奇怪的動物,昏暗中它潛伏于岸邊,被發現后猛然掉頭逃入灌叢里。一名隊員趕緊用拍攝植物的微距鏡頭拍下那一瞬間,回到營地后仔細查看照片,也無法從這些模糊的照片中鑒定是什么動物。“看起來不太像水蜥蜴,因為它尾巴的截面是圓的,而我們現場看到的尾巴似乎豎而扁,有點像鱷魚。”據資料,現存的鱷魚有23個物種,如果能發現鱷魚新物種,那真是重大收獲。于是,科考隊決定再去確認,還起了個名字叫“鱷魚小隊”。第二天上午,鱷魚小隊乘著兩艘小木船出發,把相機切換到長焦并高速連拍狀態,可是搜尋了半日,一無所獲,但大家熱情未減,表示有機會時再來尋找。搜尋、發現、研究都是我們的日常,艱苦的條件沒能阻擋我們對科研的熱情和喜愛。

中國報道:自中心成立以來,在東南亞地區新發現了哪些物種?這對生物多樣性來講,有何特別意義?

權銳昌:南亞中心的研究和管理團隊在緬甸克欽邦、欽邦、撣邦、孟邦、曼德勒省、實皆省、馬奎省、德林達依省等多地完成了9次野外綜合科考工作,發現動植物新種63個,其中克欽木蘭種、克欽肖欖是近年來植物分類極難發現的喬木新種,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中心成為在緬甸發現新物種的最主要力量。此外,科考隊還發現了全球數量僅在500只左右的白腹鷺,以及孟加拉虎、金錢豹、云豹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緬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面紗,在科考隊連續多次科考后逐漸清晰。

2018—2019年,在老撾北部的瑯南塔、豐沙里、烏多姆賽三省開展了3次聯合野外考察工作,通過安裝紅外相機,設置樣方調查等方法,拍攝記錄了大量動植物素材。截至目前,發表植物新種4個,植物新記錄種7個。

東南亞中心研究團隊在《Zoological Research》和《Plant Diversity》上編寫動植物新類群及相關研究成果專刊共兩部,連續兩年在《Phytokeys》上編寫植物新類群及相關研究成果專刊兩部。是該中心促進對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編目和保護的最新貢獻,是中國科學院踐行國家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體現。

通過生物多樣性調查,我們了解了東南亞區域性的生物多樣性本底情況,正確評估該區域生境破碎化現狀和趨勢,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切實有效的數據支撐,也為研究生物多樣性格局,建立相應的科學研究體系和研究能力,為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文︱《中國報道》記者王鳳娟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關鍵詞:
責任編輯:彭瑤
分享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