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灑在一片泥濘的灘涂上。棲居在這里的鳥兒拍打著翅膀,五彩斑斕的羽毛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美麗。小巧的勺嘴鷸還站在原地,黑臉琵鷺已經開始在水中覓食,而小青腳鷸和大濱鷸正在整理翅膀,為接下來的飛行做著準備工作??這是位于江蘇省鹽城市的東臺條子泥濕地,向海而生,因鳥聞名。
這里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一部分,每年有超過10萬只候鳥來此越冬,超過300萬只候鳥在此過境停歇,具有極其重要的環境生態和物種保護意義。
從圍墾手中“搶”回的世界遺產
2019年7月,伴隨著一聲槌響,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喜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產、首個濱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以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
“這片世界遺產差點消失在江蘇百萬灘涂圍墾計劃中,保護濕地的過程可謂是在與時間賽跑。”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雷光春是鹽城申遺工作首席支持專家,在回憶整個申遺的過程時感嘆道,“鹽城是全國罕見的同時具備森林、海洋、濕地三大生態系統的地區,其輻射沙脊群和潮間帶濕地都是獨一無二的,鹽城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得非常好,這片地區在全球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鹽城條子泥灘涂,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濱海灘涂濕地。雷光春介紹,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項目范圍涉及我國黃(渤)海多個候鳥棲息地。本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一期范圍包括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江蘇東臺市條子泥濕地保護小區和江蘇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濕地保護小區等。其中,東臺條子泥濕地是此次獲批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鳥類監測數據表明其已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標準。
“2011年,為了補充因產業開發損失的耕地,鹽城啟動了百萬灘涂圍墾計劃,第一期就是這個泥濕地,一期圍墾超過10萬畝已經用作海水養殖,二期又有12萬畝,眼看著近一半條子泥濕地將變身養殖場。”雷光春表示,好在二期等待審批期間,中國生態文明保護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務院提出保護海岸線,將‘生態文明’理念延續到了海域。條子泥濕地不再進行二期圍墾計劃,為百萬鳥類留下了一方凈土。”
位于遷飛區“心臟”位置的灘涂
黃(渤)海區域擁有全球最大的連續分布泥質灘涂,其中鹽城條子泥濕地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最重要的潮間帶灘涂。長江、黃河奔騰不息,源源不斷地將遠至青藏高原、中亞荒漠的泥沙與營養物質輸送來形成肥沃的灘涂,又擁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讓這片看似不起眼的灘涂成為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每年鹽城東臺條子泥濕地都會迎來至少300萬只候鳥,種類超過200種。
“在世界九大候鳥遷飛區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最繁忙、最重要的一個,也是瀕危物種多、受威脅程度高的遷飛區,而條子泥濕地可以說就在這條路線上的心臟位置。”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科學家賈亦飛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介紹,條子泥濕地是遷徙候鳥的重要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鳥兒們經過長途飛行,需要在停歇地補充脂肪、養精蓄銳,為下一次飛行做好準備,尤其是需要中途換羽的鳥類所需要的能量則更多。應該說,條子泥就像一座加油站,為長途跋涉的鳥兒們提供了安全的落腳處與豐富的覓食處,對于這些候鳥來說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同時,這里也生活著許多瀕危的鳥類。勺嘴鷸有“鳥中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種,全球記錄只有600多只,屬極度瀕危物種。“這種鳥嘴巴形似湯勺,上灰下白,到了繁殖季節胸部羽毛會變成棕紅色。它們每年3—5月從南方越冬地前往北方繁殖地,途經江蘇沿海,在條子泥這里覓食、換羽,然后再次啟程。去年我們在條子泥觀測到超過110只勺嘴鷸,它們在這里停留了近3個月。”賈亦飛告訴記者。
小青腳鷸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CUN)評估的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全球估計僅有1000只左右,珍稀程度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鳥類中僅次于勺嘴鷸。2020年秋,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研究中心和紅樹林基金會聯合調查隊在條子泥濕地監測到小青腳鷸1150只。“這是至今為止記錄到的最大的單群小青腳鷸,并且合理估計種群超過1500只。”賈亦飛表示,條子泥區域為相當大比例的小青腳鷸提供遷徙支撐,對這種全球瀕危物種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是小青腳鷸生死存亡的關鍵。
條子泥濕地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之所以說這里和世界相連,是因為鳥類的遷徙跨越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其中任何一個地理位置的環境發生細微的變化,都會對鳥類種群產生影響。而由于這里在遷飛區的特殊地位,所以使得生態保護和種群延續息息相關。一旦這里的生態環境被破壞,那對于像勺嘴鷸和小青腳鷸為代表的高度依賴灘涂的候鳥,可以說是關乎物種存亡的毀滅性打擊。”賈亦飛說。
“保護與開發從來不是對立關系”
為進一步加強條子泥濕地的保護與修復,營造優質的水鳥棲息地,建立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與申遺工作同步,東臺市決定建設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探索濕地保護與修復、科普宣教、生態旅游的協調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建立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更有利于我們對鳥類的研究、觀測和保護。我們可以從鳥類需求的角度出發,針對需求進行生態修復,為鳥類營造更舒適安全的遷飛區。”賈亦飛對《中國報道》記者介紹,由于每逢漲潮時,海水會淹沒灘涂,鳥兒們每天都需要在此期間尋找到一個露出水面的安全地帶等待潮水退去。“考慮到一天兩次高潮位會大量消耗候鳥的能量,我們就建議劃定一個固定區域供候鳥漲潮時棲息。于是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誕生了。”
“我們為鳥兒們選取了距離覓食灘涂最近的地方進行了生態修復,通過水位調節、植被控制,變720畝的魚池為濕地,重構淺水沙灘自然地貌。此后漲潮時,就能看到鳥兒們撲棱著翅膀從灘涂各個地方飛來這里‘集合’,再也不用去費力尋找漲潮時的歇腳地了。”賈亦飛告訴記者,“由于有了這片固定的高潮位棲息地,我們就在周邊設置了觀鳥區域,讓慕名而來的公園游客能更加集中地觀賞到候鳥群,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保證候鳥的食物充足,不被人類干擾覓食,景區劃定了固定區域供游客進行趕海和觀鳥等活動,并嚴格禁止攻擊鳥類動物等不良行為。“我覺得旅游開發與濕地保護從來不是對立的關系,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理應能夠找到一種人與自然平衡相處、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的模式。”賈亦飛進一步介紹,今年6月,《720畝高潮位棲息地管理實施細則》初步審定完成,涵蓋高潮位棲息地生態環境保護和質量提升的各個層面,不僅包含水位水質、生態植被、地形地貌的科學管理,而且制定了巡護管護具體規范,以及應對盜獵、污染物、入侵物種等威脅的辦法。
在各方的配合工作下,保護工作取得了成效,兩年來,來條子泥棲息的鳥類新增22個種類,累計達到410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71種。賈亦飛表示,由于全球沿海區域潮間帶棲息地的消失和退化,每年鸻鷸類水鳥數量以6%~9%的速率下降,“在這種背景下,條子泥區域的候鳥種群數量還能不降反升,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
濕地保護重要性日益凸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考察中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長遠來講,我們不能吃子孫飯,要造福人類。要繼續抓下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在云南考察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濕地時,他一直牽掛著濕地的保護與修復。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數字顯示,現在我國濕地保護率達到52%以上,而在2013年只有43.51%。到2025年,我國濕地保護率將達到5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將超過18%。我國整體濕地保護情況改善迅速,濕地保護率的上升與全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不可分割。
在雷光春看來,目前我國整體濕地保護意識提升、效果顯著,但依然存在挑戰,如城鄉發展與濕地保護的矛盾,跨部門協調工作的困難等問題。“得益于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自然遺產地生態系統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到較好保護。但是,各方仍需繼續通力合作,樹立保護優先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將遺產保護、旅游開發以及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李琰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全力推進濕地保護立法,不斷完善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建設,并實施一批濕地保護修復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做好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還將構建國家、省級和濕地地點的三級監測體系,不斷加強濕地監督管理。
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