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破解老齡化難題的必然之策
蔣新宇 中國網評論員
9月13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根據《決定》,中國從2025年1月1日起,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未來15年內,男職工退休年齡將從60歲逐步延遲至63歲,女職工退休年齡從50歲、55歲分別延遲至55歲、58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第一次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
中國面對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壓力等問題,延遲退休成為必然之策。民政部日前發布的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21.1%,65歲及以上人口突破15%。勞動年齡人口逐年下降,導致勞動力不足,也加大養老金支付壓力。延遲退休不僅能緩解勞動力短缺,還能提高勞動參與率,減輕社會保障體系壓力。德國、日本等國的經驗表明,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是應對老齡化的有效措施,既穩定經濟增長,也確保養老金持續供給。
有觀點認為,延遲退休意味著“工作時間更長,享受生活的時間更少”。其實,延遲退休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要繼續承受高強度的勞動壓力。對于從事特殊工種的勞動人群,國家規范完善這些群體的提前退休政策。《決定》明確,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等國家規定的特殊工種,以及在高海拔地區工作的職工,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提前退休。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靈活退休制度早已推行多年,允許老年人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選擇工作時長和崗位。這不僅減輕了體力勞動者的負擔,也為那些希望繼續工作的“銀發族”提供了更多選擇。
延遲退休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養老金體系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支付負擔。延遲退休將推遲養老金的領取時間,延長繳費年限,從而為養老金制度注入新的收入來源,減輕財政壓力。在丹麥、荷蘭等國,延遲退休已經成為確保養老金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兩國通過與國民壽命掛鉤的退休年齡調整機制,保證了養老基金的持續供給,同時為老年人提供了更長的工作參與時間。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是水漲船高的關系。只有著眼于社會經濟長遠發展,才能確保養老金體系的財務穩定性,從而保障未來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
《決定》明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堅持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的原則”?!皬椥詫嵤?、分類推進”,意味著政策允許勞動者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生活需求,靈活選擇退休時間,而不是實施“一刀切”的延遲退休?!稕Q定》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鼓勵和支持勞動者就業創業,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協調推進養老托育等相關工作。延遲退休不是簡單的“工作延長”,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可以通過提供適當的工作崗位和條件,確保老年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這樣,既能減輕體力勞動者的工作負擔,也為那些希望繼續工作的老年人提供更多選擇。
延遲退休,這條路看似漫長,但只要堅持“小步調整”的漸進推行與“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等施策原則,這一政策將不僅是破解老齡化難題的有效之策,更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為必然到來的老齡化社會注入活力,也為每一位勞動者的未來生活提供更堅實的保障。
編審:唐華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