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7月7日至8日在德國漢堡舉行。本屆G20漢堡峰會主題為“塑造聯動世界”,與會各方領導人將圍繞世界經濟形勢、貿易、金融、數字經濟、能源、氣候變化、發展、非洲、衛生、難民移民、反恐等重大全球性議題展開討論,共商應對之策。6月29日,外交部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介紹習近平主席出席G20漢堡峰會有關情況。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漢堡峰會在延續杭州峰會相關成果的基礎上,在財金渠道設置了三大工作重點:一是增強經濟增長的韌性;二是促進投資,特別是對非洲投資;三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今年,是此前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十周年。這場危機造成的負面后果至今尚未消散,各國仍然在努力使經濟重新回到正常的增長軌道之中。同時,正是因為危機的推動,才促成了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誕生,在與危機相伴相生的時間里,G20政策協調的內容也隨著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從危機伊始的救助,到危機蔓延時各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從危機緩和后助力長期增長的結構性改革措施,到今年德國漢堡峰會提出增強經濟韌性,G20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逐步從短期轉向長期,從關注當前轉向著眼未來。
經濟韌性的內涵
今年G20財經渠道三大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增強經濟增長的韌性,漢堡峰會前夕,各方就增強經濟韌性一系列原則達成一致,強調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
根據3月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后披露的經濟韌性相關原則,經濟韌性主要的內涵包括:第一,在經濟體面臨結構性挑戰的風險和壓力時實現可持續增長;第二,避免在面臨沖擊時積累過量的風險、失衡和脆弱性;第三,迅速吸收和克服沖擊影響,回歸可持續增長軌道。這反映出經濟韌性體現在危機的事前防范、事中救援和事后復蘇等各個方面,在事前,經濟韌性原則旨在幫助經濟體釋放風險,避免風險的過度累積成危機;在事中,經濟韌性原則旨在幫助經濟體較好地應對和克服沖擊,避免危機進一步惡化;在事后,經濟韌性原則旨在幫助經濟體盡快從危機之中恢復,避免久拖不治。
經濟韌性原則
今年3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德國城市巴登巴登舉行,會議發布了《G20經濟體韌性原則報告》,為各國提升經濟韌性制訂了相應的經濟韌性原則,這些原則涵蓋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經濟體內部和外部等方方面面。具體包含了五大領域,分別是生產服務性行業、公共金融、私人金融、貨幣政策和外向型行業。
在生產服務性行業領域,經濟韌性原則從促進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效率提升和制度改進出發,提出三點原則:第一,勞動力投入方面,主張促進勞動力有效配置,提升勞動力市場包容性,設計有效的社保體系;第二,效率提升方面,通過各類舉措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通過促進競爭和改善營商環境提升資本配置效率;第三,制度改進方面,提升公共部門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改善公共制度質量,打擊腐敗。
危機過后,公共部門杠桿水平和私人部門杠桿水平的攀升引發廣泛關注,經濟韌性同樣為這兩個部門的融資設定相關原則。在公共金融領域,經濟韌性原則強調公共債務的審慎管理,除了債務可持續性的管理,該原則還強調在宏觀經濟環境較好時,建立一個財政緩沖機制應對不時之需,此外,經濟韌性原則還強調提高財政透明度,改善財政制度和管控財政風險。在私人金融領域,經濟韌性原則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強調審慎監測私人部門杠桿水平,建立基于私人債務的早期預警機制;第二,降低金融體系脆弱性,實施宏觀和微觀審慎監管;第三,強化債務清償解決方案。
在貨幣政策領域,經濟韌性原則強調在央行現有的政策目標和法律規定下實施貨幣政策。在外向型行業,經濟韌性原則包括:第一,強化資本流動的積極一面,加強跨境風險的監測和監督;第二,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第三,解決過度的外部失衡,強化經濟政策的國際協作。
經濟韌性原則延續杭州峰會成果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表示,作為二十國集團“三駕馬車”成員,中德合作一直圍繞著“承前”和“啟后”展開。“承前”,就是在議題、成果等方面讓漢堡峰會與杭州峰會實現“無縫銜接”,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啟后”,就是結合國際形勢的最新發展,通過中德密切配合,各方溝通合作,使漢堡峰會與時俱進達成新的共識,取得新的成果。
經濟韌性原則是杭州峰會成果的延續。杭州峰會核準了“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確立了結構性改革的優先領域、制定了各國結構性改革指導原則、構建了結構性改革指標,并積極實現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政策的相互配合,以共同促進增長。從經濟韌性原則和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二者關系來看,深化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之一即是提升經濟韌性,因此,可將促進經濟韌性相關原則視為結構性改革相關舉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細項內容的比較來看,二者確實也有不少重合之處,包括勞動力市場、促進競爭、鼓勵創新、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財政改革、強化金融體系、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等舉措,經濟韌性原則的推出,也將有助于杭州峰會成果的進一步落實。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楊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