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于丹。中國網記者董寧攝
中國網新聞8月22日訊(記者栗衛斌)“文明自鑒是文明互鑒的前提,”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于丹在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期間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指出,完成我們歷史與當代的互鑒、與他國文明的互鑒才能是理性的、自覺的且對未來有信心的。
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于8月17日在福建泉州開幕,是即將召開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重要配套活動之一。
文明互鑒是一種良性力量
談到金磚國家,于丹表示,金磚五國都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是倫理文明的信仰體系,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巴西和南非也都有各自根深蒂固的土著文明,而土著文明與西方文明融合后形成了比較強大和穩定的基督教信仰系統,俄羅斯則擁有最穩定、最大的東正教信仰系統。
“金磚五國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貿易共贏的聯合體,更重要的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超出短期的、脆弱的經貿關系的聯盟。最重要的是人心的歸屬,”于丹說,“每一個國家背后都有強大的信念系統,所以今天文明的互鑒顯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于丹向中國網舉例稱,中國和印度接壤,中印間有過良好的交往歷史,在信仰體系上,雖然佛教發源于印度,但傳進中國與中國文化融合形成儒道釋一體化生成了中國本土的禪宗,這種影響力就是文明互鑒表現出的一種強大的良性力量。
文明自鑒是文明互鑒的前提
“全球化像浪潮一樣席卷世界很多年,但現在有很多文明也意識到獨立性的問題,“在接受采訪時,于丹以茶為例提出自己對全球化的見解。她指出,“‘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間,上草下木作為一種自然的媒介與人的溝通。”
?“年輕人已經了解不多了。”于丹強調,各國文明要讓本國的年輕人真正了解,讓年輕人活在自己的文化里,然后將進步的、符合時代的文明帶到國際,才能做有“根”的世界公民。
她認為,不能宣稱做世界公民就失去了文化的根性,文明互鑒的前提是文明自鑒,即要將自己文明的觀念融合到當代文明之中。
文化共識推進金磚國家建設
據了解,此次研討會分為一個主論壇和三場平行會議。作為會議的受邀嘉賓之一,于丹在“交流互鑒,倡導文明多樣繁榮”平行會議上圍繞“以文化共識為基礎推進金磚國家建設”發表了演講。
她認為,和而不同是金磚國家的價值基礎;天人合一才能實現金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在義利之中尋找金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交匯點;知行合一,在命運共同體中,激活多元文化基因,彰顯更多正向價值。
“我認為文明不是博物館里的文明,不是掛在墻上的文明,也不是藏在古籍中的文明。文明是一種氣質,文明是一種信念,文明是一種化育行動的能力,文明是在和而不同與平心靜氣地溝通之后,大家各自的讓步和達到的最大公約數和對于人類未來有一種良性的憧憬,”于丹說。
她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儒釋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對于文明互鑒、文化傳播、價值溝通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剛柔兼濟、交匯互融,以文化人,民心相通,文化共識為金磚國家研究提供若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