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侯奕光):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巴拉格歹鄉良種場村,有84戶人家,316人。記者近日在良種場村采訪時了解到,這個村子去年的人均年收入達到12000元人民幣,是巴拉格歹鄉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而且,脫貧之后,良種場村又變秸稈為顆粒燃料,并率先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板。清潔能源的使用,使良種場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山清水秀。
良種場村全貌
巴拉格歹鄉在蒙語中是有柳樹的地方,良種場村也是因為土地適合培育良種而得名。三年前,也就是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良種場村的貧困戶是50戶共169人,貧困比例比較高。三年來,村里相繼成立了養殖合作社、種植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村民不僅有了每年保底和分紅的收入,還可以通過務工掙錢。2016年底,良種場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2000元,5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良種場村也成為巴拉格歹鄉第一個實現整村脫貧的村子。
良種場村支書逄學文
能邁過脫貧這道檻,村里人都說因為村支書逄學文腦子活、有辦法,村子變成現在的樣子他功不可沒。村里三個合作社在生產和功能上相輔相成,形成了脫貧產業鏈。三年來,逄學文天天忙活的事,就是這三個產業鏈?,F在,村子實現了整村脫貧,逄書記又在琢磨了:如何防止村民脫了貧又返貧?如何讓村里合作社產能更多,讓村民收入持續增加?
每年春天,村民都會把地里的秸稈堆在一起焚燒,各家各戶也都會留下一些,堆起高高的秸稈垛子,留著在冬天當柴火取暖做飯。逄學文看著燒秸稈的濃煙,又看看農機合作社院里加工飼料的大機器,有了新想法。他說?!把鄢蛑苡玫臇|西白白浪費了,又造成了環境污染,我們就考慮能否把秸稈集中利用起來。我們原來想以秸稈來做飼料,飼料化只能用一部分,不可能全部解決。通過一冬天的試驗,發現秸稈燃燒也很好,這樣還可以把它燃料化,再用一部分,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
逄書記把秸稈放入加工飼料的機器中,做成顆粒狀,再試驗燃燒效果。多次試驗后,秸稈顆粒燃料新鮮出爐了。很快,他又對清潔灶具做起了試驗。
清潔能源灶具
逄書記買來可以燃燒秸稈的灶具,把自己家的爐子換成了清潔小鍋爐。他告訴記者,這種爐子燃燒充分,冒的是藍火苗,完全滿足家里取暖、做飯的要求,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5年,全智能控制溫度、燃燒、過濾廢氣以及自動加料。村里普通農戶可以放心操作,12小時只需要添加一次燃料,比傳統的煤爐更加省心。
一個100平米的房子,一個冬天需要秸稈燃料約2-3噸,相比較大量的秸稈堆在院里,這種顆粒狀的燃料非常節省空間,一個編織袋裝50公斤,可以使用2-3天。而且這種燃料在村里的合作社就可以生產,隨用隨取,不用在家中大量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