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既是千載難逢的寶貴機遇,也是極具挑戰的歷史大考。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機遇難得,但創制伊始,最需要的是鍛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新區黨工委的“第一把火”燒在了“三項行動”上:集中開展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整頓軟弱渙散基層組織、歷史遺留問題化解清零,以此凝聚人心,提升信心,打牢基礎。
“清理遺留問題是‘總攻前的排雷’,有一顆排不掉,就會殃及自身。”河北安新縣委書記楊寶昌告訴記者,每個縣級領導帶一個工作組進村入戶。目前,雄安3縣每個村莊都有駐村工作組,上千名干部與村民同吃同住,為群眾排憂解難。“三項行動”時間過半,新區3縣軟弱渙散基層組織整頓轉化率達到66.5%;化解宅基、土地、經濟糾紛等各類問題2532件。
體制機制改革是新區發展的制度保障,在機構設置、人才引進、人事管理、行政審批方面,一直在創新。雄安新區設置“一辦一部五局”,黨工委、管委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按照“精簡、高效、統一”的原則,實行“大部門制、扁平化、聘任制”,除管理層外全部實行聘任制。著力運用市場思維和手段,解決規劃、資金、人才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我們需要的是‘多面手’。無論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國有民營企業員工,或是應屆畢業生、社會自然人甚至農民,只要符合我們的要求,都可以來。”劉寶玲說,新區參照北京或高于北京的水平以崗選人,按勞取酬、優績優酬。此外,還加大金融、土地、財政、投資、住房、人才、戶籍等領域的政策研究,確保新區公共服務水平不低于北京。
雄安新區將以發展新經濟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引擎,以創新發展高精尖產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著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成為輻射周邊、引領河北的創新發展高地。日前,光啟軍民融合重大項目落地河北,簽約雄安新區。
技能提升,讓“農民”變“市民”
新區成立后,白洋淀旅游業愈發火爆。“今年來的游客數量比去年要翻兩番!”安新縣端村鎮大淀頭村黨支部書記趙愛樂說,他對漁民到市民的轉變充滿期待。
但漁民、農民向市民的轉變談何容易?以前,雄安3縣雖經濟活躍,但百姓主要以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為主。如何做好雄安3縣125萬“原住民”的轉變,適應新區“高大上”的產業發展,是搞好新區建設的一道坎兒。“幾個月以來,我們歸根到底做的是群眾工作。”劉寶玲說。
新區建設需要征地拆遷,以往對群眾的補償多是一次性給付、“一把拍清”。這種“安置”,給了錢、給了房,卻缺乏“授之以漁”的長遠考慮。“這根本上還是理念上的問題。”劉寶玲說,如果政府想辦法讓老百姓沾光,讓老百姓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就不會再有“后遺癥”。
這種思路已經取得實效。以前,新區每天都能接到幾十起上訪。9月以來,降到一天只有4起。上訪群眾留下材料和電話“掛個號”就回家。不等到家,信訪記錄就由縣里轉到鄉里,駐村干部就到家里等著解決問題了。
雄安新區設立,為當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管控后,建筑業停工、“散亂污”企業關停,正是搞培訓的好時候。新區實施萬人培訓、萬人就業“雙萬工程”,組織京津冀49家職業技工院校在新區招生;協調75家央企和省內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組織本地建筑施工隊伍到外地承攬工程;政府組織群眾轉移就業2700人。
目標已然明確,雄安新區已經起航:2020年,雄安新區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一個新城的雛形將初步顯現;2030年,一座綠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將顯露活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楊學聰 李盛丹歌 雷漢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