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難者頭像浮雕
震后十年
這個博物館里大大小小的擺鐘、座鐘、鬧鐘的指針都停在了14時28分,十年間沒有走動過。
10年來,“汶川大地震”后,災區昔日連片的板房挨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城鎮,以及蹣跚起步的新生活。地震的痕跡越來越淡,但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館的一角,“汶川大地震博物館”還固執地停留在10年前的模樣。
落地式大擺鐘被震到地上,碎成了三截;掛鐘的電池不知摔到了何處;鬧鐘灰不溜兒的看不清數字,像是剛從瓦礫里刨出。
在震中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的食堂菜譜也停在了5月12日,那天的早飯是稀飯、包子和饅頭,余下的表格空白一片。前幾天的菜式豐富些,食堂師傅做了麻婆豆腐、土豆絲和酸辣粉,師傅還把豆腐寫成了“豆付”。
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一開始只想抓緊時間搞一個展覽,留下記錄。他派出了博物館幾乎全部男性館員,每日往返災區收集運送文物。
誰也沒想到,文物越來越多,運輸用的中巴車換成了吊車和卡車,屬于很多個體的傷痛和回憶被運往此處。最后,建川博物館辟出了3000余平方米,裝下有關地震的記憶。
開館10年了,逾百萬觀眾到訪這里。有人沉默駐足,有人平靜地復述自己在地震時的經歷,有人只匆匆走過不愿抬頭,有人望著文物掉淚,還有人陸陸續續給博物館送來文物。
有工作人員說,有關地震的記憶如果不妥善收集保管,也許只能存在幾天、幾十天,但在博物館里,它們能保存十年、百年甚至上千年。
沒有宏大敘事,只有地震時發生了什么
博物館參觀的必經路上,有一條通道,腳底是透明的玻璃。需要低頭才能看到的展示柜里,放著灰撲撲的溫水瓶、缺了電線的電飯煲、爛了扇葉的電風扇、破爛的籮筐和臟到看不清顏色的餐盒。它們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從災區徒手帶回來的。
對建川博物館講解組組長劉小敏來說,認識“汶川大地震”可以從她的講解詞——“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8.0級強烈大地震,震中烈度達11度……”開始,也可以從這條通道開始。
比起數字和專業詞匯,她更愿意讓觀眾看到地震發生時一個個家庭、個體的遭遇。
映秀鎮的牛眠溝村藏在山坳里,地震發生時,十幾戶人家、整個村落以及整個山溝幾乎被填平。外鄉打工的人歸來時已找不到家鄉,他們最后找來一個木牌,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上“安息吧,親人”幾個大字。
那塊木牌如今就卡在博物館的墻壁里,不遠處放著黑色的裹尸袋。
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從災區拉回了一個“家”。斷壁殘垣里,預制板搖搖欲墜。家里一堆廢墟,門框斜了,墻壁脫落。吊車把磚塊和碎片一點點拖回了博物館,再由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復原。
每到此處,劉小敏會輕輕地說:“這個預制板、這個門框都是從現場帶回來的?!?/p>
“我們不說話,讓文物自己說話。”劉小敏說。
剛來博物館的時候,劉小敏20歲出頭,她一度抵觸講解地震博物館,那些講解詞和文物讓她“包袱很重”,地震時,她從新聞里看到的沉重的東西太多了,這個四川姑娘不愿再回憶那段日子。
她已經一點點忘記了帳篷和板房,逐漸塵封了地震時的無助和絕望,慢慢開啟著新的生活。只是,在講解間隙,她會突然問自己:“活著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幸福,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可那些死去的人呢?他們活該倒霉嗎?”
劉小敏堅持在這里講解了整整8年。
在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肖波看來,這樣的堅持是有意義的?!坝幸恍v史是真實存在的,但很多人會選擇性地忘記?!彼J為,不管是好的壞的、快樂的傷痛的歷史,“博物館都應該盡可能去保存一段完整全面的歷史”。
10年前,建川博物館庫房工作人員張體軍,選擇了奔赴映秀鎮等地去打撈這段有些傷痛的歷史。
這個四川漢子始終忘不了他在映秀鎮看到的景象,瓦礫堆成了山,他不敢從那些“山”上跨過,因為總覺得廢墟之下還有生命。他穿梭在余震和廢墟之中,把車牌、火盆、旱冰鞋、筆記本帶了出來。
那些災區老鄉的臉徹底失去了神色,“像莽子(四川方言,傻子的意思,記者注)一樣,你喊他都沒有反應,就是所有東西都失去了的那種感覺?!?/p>
余震隨時會來,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真的“交代在災區”,但他確信,如果能拿多一點,再多拿一點,對那些深埋廢墟之下的生命來說,也許就不算失去了所有。
建川博物館的男性工作人員白天到災區收集文物,夜里,女性工作人員就扎堆一起為文物消毒、登記編號、上架再寫陳列大綱。博物館工作人員黃毅還記得那段加班加點的日子,她摸過黑黢黢的裹尸袋,也給碎成幾截的鐘擺和電器消過毒。有時候,一群人埋頭整理著,突然就有人抱著一個筆記本小聲地哭了起來。
短短幾十天的時間里,他們收集整理了上萬件文物。
博物館學者、曾任辛亥革命博物館副館長的宋亦簫教授,看到了災區文物背后的意義, “一方面是地震和防震知識的普及,另一方面則是銘記并極力避免人禍在地震中所造成的不應當有的災難”。
當成堆的文物擺到博物館里時,建川博物館副館長吳宏遠就決定了,展覽要拋棄宏大敘事,回歸時間順序,只用文物告訴觀眾地震時、地震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他們給展覽取名——“震撼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