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拉肩扛”到機械化鋪軌
80年代初,鐵路施工還是以“人拉肩扛”為主。 (圖片來源:北京周報)
今年50歲的趙潤山是中鐵三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也是一名工齡三十余年的鐵路人。1987年,從邯鄲鐵路技術學校畢業后的趙潤山和幾個同學被分配到了鐵三局二處八隊工作, 參與建設山西侯馬至河南月山的侯月鐵路。
工程隊上的工作比想象中更難。除了放線、測量、抄平、內業這些技術活,翻鋼軌、抬枕木、鏟石碴、起道撥道、混凝土拌合等工作也都需人工完成。“那個年代工人干活基本是憑著一雙手,人拉肩扛。”趙潤山說。
2018年3月,京沈客運專線河北段進行機械化鋪軌。 (圖片來源:北京周報)
侯月鐵路之后的30年間,趙潤山又陸續參與了京九鐵路、朔黃鐵路、秦沈客運專線、合寧客運專線、德商高速公路、海南東環鐵路等項目,伴隨著中國鐵路建設的發展一路走來。
1999年至2001年,趙潤山輾轉遼寧省凌海市和沈陽市沙嶺鎮,參與修建秦沈線11和21標段。相比侯月鐵路時期的“人拉肩扛”,秦沈客專時期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施工。鋪軌、起道、撥道、養護等線上施工達到了完全機械化,混凝土施工也變成了拌合站攪拌、混凝土罐車運輸、混凝土輸送泵澆筑等一條龍機械化施工。
作為中國自主研究設計、建造的第一條客運專線,秦沈客專是中國高速鐵路時代的起點。“它的建成運營不僅帶動了中國鐵路綜合技術水平的大幅提高,更是承載了我國歷代鐵路人的高鐵夢,見證了我國高速鐵路技術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的巨大變化。”趙潤山說。
以秦沈客運專線為起點,高速鐵路在中國迅速發展。2008年,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此后,京滬、滬昆、京廣、哈大等一批設計時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相繼建成,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高鐵技術體系。
據中國鐵路總公司公布的數據,到201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鐵2.9萬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