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之歌》
講故事時若只是將數據、事實加以堆砌,就會丟失語境這一關鍵要素。復興路上工作室推出的英文“神曲”《十三五之歌》大走“鬼畜”風,洗腦力max,可惜內容卻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沒能營造出相應的語境。這樣的中國話語是“裸奔”的,不論在海外獲得了多高的點擊率,其傳播效果仍停留在單方面的想象。
想要營造語境?以下三種策略模式任君選擇:
(1)“大+小”模式:恢宏與細微相對,在大時代背景下關照小人物命運。《飄》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在南北戰爭、廢奴運動的時代浪潮席卷之下,對愛、名譽、人生意義、欲望等各方面的進退取舍。
(2)“常+奇”模式:平常與奇異相對。某企業的化工項目建設宣傳片將主題鎖定為“保護一窩鳥蛋”——施工人員發現一棵需要移植的大樹上有一窩鳥蛋,建議公司暫時停工,等待小鳥誕生。
(3)“偶然+必然”模式:無意與刻意相對,敘述偶然與無常、必然與命定的境遇,以及兩廂之間的交錯與對照。《神雕俠侶》中楊過苦尋小龍女十六年,偶然在蜜蜂翅膀上獲得消息,小龍女竟在絕情谷底,于是便有了必然的重逢。
要素二
角色——彰顯人格與命運
故事的角色設計首先要確保角色的人格化,即讓人成為故事的主角,塑造出有靈魂、有個性、有價值主張的“生命體”。其次,要展現角色的命運感,即關懷人的命運,展現個體在自我與他者、內在與外在、物質與精神的交錯纏結中經歷憂喜悲歡。觀眾看選秀節目,除了欣賞選手才藝,更是在體驗他們的故事。選秀節目為打動觀眾,極盡可能地突出選手們的命運感,包括他們的愛憎、得失、進退和榮辱等。
要素三
行為——從大格局、微內容兩端切入
大格局是對那些恒久的行為價值、“元規則”的追求和實踐,如良善、幸福、友誼、正義、公平、和諧,它們向河水一樣百折不撓、奔流入海。微內容一如后結構主義者所強調的偶然、無序和不確定性,好比紛亂的雨落,散漫的云歸,隱約的耳語。
大格局者順天應人,微內容者直面自我,從微細描述中可以一見朗闊的時代和人生。譬如張愛玲在《炎櫻衣譜》中曾感慨道:“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明確,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中國的政府、政黨、人民到底想要做什么。